陕西陇县发布 中国社火之乡新年社火活动节目表
2017-01-26 00:51
有着“中国社火文化之乡”著称的陇县,每年都是热闹异常。今年以“社火闹春”为主题,为大家准备了步社火、车社火、血社火、地台社火、链枷社火等等,让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具有意义的春节。
社火起源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盛行于建国前,发展在改革开放的 上世纪80 、90 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 社火 " 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其渊源是汉族劳动人民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汉族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可谓集汉族传统艺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体。
陇县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二十多个种类。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元宵节均举办社火大赛活动,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丰富多彩,也增加了宣传党的好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烤烟生产、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现代生产生活内容。人民群众把每年元宵节 “ 赛社火 ” 闹花灯看作过年的最大喜事、乐事,有 “ 小初一、大十五 ” 的习惯称法。人们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比群众的精神士气,祈求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陇县社火由来已久,它可以说是陇县民间艺术的一绝。社火艺术有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表现规模大,气氛热烈,场面热闹,表演集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是其它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其特点:一是社火活动始终贯穿着祀神的宗旨;二是社火活动由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三是耍社火是群众精神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四是社火节目丰富风格独特;五是社火阵容的庞大可包揽一切。
马社火 :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它最富有传统性和广泛性,清至民国期间,马社火特别盛行。现在,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骡马饲养减少,马社火仅在半山区村还有遗存。大部分乡村已被拖拉机、汽车社火取而代之了。
背社火 :当地称挈社火,表演时由一身体强壮的小火化装成故事人事,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利于所背芯子之上,即形成一组背社火。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据专家介绍,在全国各地社火中,背社火陇县一家独有。
高芯社火 :陇州民间流传的集体表演艺术,用钢筋做成高达 5 至 7 米的转动或固定铁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空表演,千姿百态,玄妙无比。其特点就是给人以惊险、玄妙、优美、健康之感,它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步社火:由于近些年,农村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加强,已经很少有农民在家中养马用于犁地等耕作用途,所以每逢春节村里扮演社火都已很难找到足够的马匹用来骑乘表演,以前的骑马游村走户现在只能换作步行。
总之,陇州社火形式曲雅新颖,艺术种类繁多,至今仍然是陇州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形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