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内涵,保护路径,开发原则及发展现状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以河南省浚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为研究对象,实地深入调查分析浚县社火源流与变迁,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空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的分布格局研究,并进一步判定居民对社火的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的支持程度,加上社火发展的会首访谈分析形成社火发展现状居民调查,据此发现浚县社火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传承发展策略,以期为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基于调研访谈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识别浚县非遗社火空间分布特征,根据社火的现状调查结果和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浚县非遗社火传承发展的策略,结论如下:第一,浚县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目前社火有秧歌,腰鼓,舞狮,武术等40余种表演形式.浚县社火表演类型以秧歌,鼓乐舞蹈类,花式表演类为主,71%的社火队为200人以下的小型队伍,参演种类在5种及以下的社火队占比90%,社火队成立时间跨度由隋朝至今且大多成立于以1980年之后.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外来文化冲击,浚县社火在仪式流程,会首选取,表演时间,场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着变迁.第二,浚县总体社火队伍及五种不同表演类型均呈现集聚型分布,且均在县城形成了高密度核心区,但在各乡镇的集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社火队分布"高-高"集聚区是伾山街道办事处,"高-低"集聚区是屯子镇.浚县社火队在各乡镇分布不均衡,屯子镇,新镇镇社火队伍数量最多,王庄镇数量最少.五种类型在各乡镇分布差异明显,但随着表演类型难度增加各地分布数量都在减少.浚县四个区域中县南,县中社火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第三,浚县居民对社火正向感知都表示赞同,同时也存在强烈的负向感知.多数居民对社火表演了解,热爱且满意,愿意将社火推荐给朋友,但是相比与其他娱乐社火可被替代性强.居民愿意出资捐物维护社火发展,主动加入社火的积极性却有待提高.浚县社火队按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部分社火队在不断的学习丰富社火表演内容,但大多数社火队缺少资金,人员而维持原样或难以为继.第四,浚县社火目前传承发展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影响,面临表演技艺难度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主动参与积极性弱以及会首承担较大压力四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可以采取培养民间艺人,建立激励机制,社火分区发展,突出类型特色,提高民众文化自觉,丰富社火文化内涵,制定会首扶持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打造非遗社火旅游品牌,拓宽客源市场五种对应的浚县社火传承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