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虽有“文献名邦”之称,但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度日艰难,文化生活更是贫乏。当时,巍山城中有一位家境殷实的开明士绅,在上海闯荡了一番之后,回到了家乡。在上海时,他过惯了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日子,回到巍山后,他觉得家乡太缺少文化生活。由于他在上海时曾学过京戏,为了改变死气沉沉的生活,他便置办了京剧的行头,找来了一些俊男靓女,让他们装扮起来,教他们模仿京剧里的人物的唱做念打,活跃了气氛。后来,他又倡导让这些演员到百姓中间去表演,与民同乐,使巍山古城出现了一些生气。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表演,在他的运筹下,就出现了让几个壮汉用木制的高台抬着这些演员进行四街巡游表演的高台社火,这就是巍山社火最早的雏型。当时,举办社火表演的经费均由这位士绅负担。一般来讲,这种公众场合上的社火表演,也只是遇到重要节庆时才会进行,一年当中也仅有一、两次,社火表演完了,参与其中的人也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