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郊“营”,地名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2017-07-09 19:32
翻开兰州地图册,
我们能够看到许多
以“营”命名的地方,
那些散落在市区各个地方的“营”
是兰州地名中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在市区繁华热闹地段有费家营、柳家营、陈官营;在市区边上有清水营、太子营等;在皋兰山上有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等,在榆中等地有范家营、袁家营、高营、徐家营……军队驻扎的地方或集体到野外活动的住地,被人们称之为营,这些“营”给我们保留了过去的军事信息。
在榆中、永登、皋兰等地方就能听到营子的地名,看到营子的遗址,这些营子大部分位于军事要冲。这些“营子”修建的年代不同,命名的原因各异,背后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的。
源自美好风光的清水营
地图上的营子给我们无数遐想。大兴营、詹家营、高墩营、太子营、夏官营、定远营、小康营、柳家营、费家营、陈官营等等。
“营”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凡是战争频繁发生的地方,以“营”命名的地方也就相对多一点。但也有些地方,虽然经常发生战争,却很少用“营”来做地名,这与人们的习俗、文化水准有一定的关系。
兰州的营子主要集中在榆中境内。据记载,在清代,榆中境内有七十二营,当地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七十二营的传说。
从西汉开始,人们就在榆中境内修筑城池营堡,用来守御。尤其在西夏和北宋争夺此地时,为防守军事要地人们修筑了不少城堡。这些城堡在元代大部分倾废,现在能保留下来的营子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
营子的名称非常有意思,有些由当地风光而命名;有些则是军屯转为民屯的见证;还有些是战争结束后命名的。
兰州市七里河区有个地方叫清水营,离花寨子不远。不用到实地去,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命名时,那里风光秀丽,清泉流淌。清水营是明朝初年命名的,人们之所以把这里称之为清水营,是因为这个地方,沟谷纵横,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比较重要,肃王才于此地设立了兵营,派兵屯垦。人们依据一条沟里流淌的清泉,将这里命名为清水营。
渴望和平的定远营
作为军事重镇的兰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跳板和桥头堡。从汉朝控制丝绸之路要道和渡口的前哨,到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后方基地,兰州同军事密切相连。
无数次,前往西域、青藏高原的大军,都是从兰州渡河的,兰州不少营子就是远征大军曾经休息过的地方。
营是指军队用来长期驻扎的地方;堡是指土筑的小城;寨则是指防卫所用的木栅,后多指四面环围的驻军处。所以,军队的营垒被称之为营,而老百姓为防御匪盗而修建的土围子只能称之为堡。
榆中县有个定远营,这个地方位于兰州到西安的交通要道上,是一个繁华热闹的集镇,它的命名就和唐代的一次远征有关系。据记载,唐开元元年,朔方军大总管郭元振率军西征,路过此地,出于防守的需要,士兵们在此修筑了一座城堡。郭元振所率的大军名称叫定远军,其意是平定边远,隐含着期望和平的意思,人们将修筑的城堡取名为定远营。大军走后,这里就作为驿站长久地保存了下来。
扶苏曾经驻守的太子营
并不是所有的“营子”都有历史记载,岁月久远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一些营子名字的真正来历了。榆中县有一个地名叫太子营,显然与一个太子有关。这个地名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想,是哪位太子到过这里呢?
太子营在榆中清水乡西北部,这个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城堡的遗迹。当地曾经流传过一个民间传说,它给人们说出了太子营的来历。
长期研究榆中地方风物传说的金吉泰说,民间传说太子营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太子驻扎过的地方。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征讨匈奴,扶苏太子监军。他们在榆中境内设立了榆中县,同时又沿着黄河修筑了防御工事———秦长城,今天太子营一带就是扶苏住过的地方。
关于太子营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传说三国时,董卓率兵东进,失败后退守榆中屯田,同时在这个地方修筑了城堡,民间传说董卓军中有一位太子,在此营中驻扎,所以就被人们命名为太子营。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东汉陇西临洮人(今岷县),曾经担任过并州牧等职,后来响应何进号召带兵进洛阳,剿灭宦官,结果等他进洛阳时,何进已经被杀,袁绍等人又杀了宦官,出现了权力真空。董卓顺利把持了朝政,后来残暴荒淫,被吕布和王允所杀。在东汉末期,董卓没有到洛阳之前,主要活动在西北等地,掌握重兵。或许到过榆中,但不会有太子来此。
太子是专门用来称呼王储的,只能和首都或王国有关。实际上,距离太子营不远就是榆中夏官营,曾经是西秦国都,可能是西秦太子来此驻扎。据记载,乞伏乾归建立西秦以后,曾任命太子乞伏火只磐领尚书令,有可能就是这位太子的驻扎之地。
榆中七十二营传说
人们曾经统计过,兰州市所属的三县五区以“营”命名的地名大约有一百多个。这些地名,有些是根据民间传说命名的,有些则是来自于一次具体的军事行动。清代皋兰有:费家营、柳家营、双营子、清水营、岗家营、陈官营;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榆中县及其周边则有七十二营之说:袁家营、高营、徐家营、定远营、夏官营等等。许多资料上都给我们列出了榆中七十二营的具体名称。
有民间传说七十二营是赵充国屯田时留下的,但是这些仅仅是传说而已。榆中有个地方叫秦启营,属七十二营之一,则又是另外一种说法。秦启营在榆中连搭一带,那里半山半川,属于山地和川地的过渡地。民间传说,唐代在此地驻扎着一支部队,使用青旗为标志,所以当地居民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青旗营,后来有个姓秦的人家居住在这个地方,所以就演变成了秦启营。
早在汉代人们已经将在一定地区驻屯和在京城宿卫的军队编组为营;三国、晋、隋、唐的禁军都编有营;明代京军曾编有33个营;清末新军设步兵、马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等营;中华民国时期,营被保留,隶属于团。兰州榆中境内以营命名的地方,绝大部分是清代的。
其实,榆中的绝大部分营子是清朝修筑的,究其原因,这里是通往西安等地必经之路。在清末到民国的混乱局势中,这里有许多军阀在此地混战。人们为了防御匪盗,保护生命财产,对以前的军营进行了扩充修缮,并以当地的家族命名,也就出现了许多以姓氏为名的“营子”。
营子见证一个地方的故事,
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不管是真是假,
我们只有把它们当做故事来听,
因为它们是来自古代的声音。
素材来源:兰州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