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非遗·民俗篇|载歌载舞的茶事风情——茶灯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4 19:1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

茶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灯舞是具有

郎溪乡土特色的民间舞蹈

也是郎溪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图片

百年茶灯舞

“正月采茶正月正,洪武兴兵下南京。提兵骁将胡大海,打破采石常遇春。二月采茶龙抬头,王三小姐抛绣球。王孙公子千千万,绣球单打平贵头……”郎溪县凌笪镇茶灯舞历史久远,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南京刑部员外郎王祐(岗南村人),他解甲归田时从京城带回了绿茶种子,在伍牙山麓垦荒种茶,茶农在开茶山或茶叶丰收后相聚一起,唱茶歌、祈求吉祥平安。还有一种传说是清朝同治年间,随安庆移民传入凌笪镇,后来发展成载歌载舞的表演活动,现属市级非遗民俗。

图片

《独山采茶舞二》 摄影/孔腊生

茶歌是该舞主要的艺术形式和核心内容。日常生活里,人们传唱最多的是《十二月采茶》,内容表现茶农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和丰收的喜悦。进入歌舞阶段后,因表演需要,灯班艺人又在《十二月采茶》的基础上插入了《状元采茶》、《古人采茶》、《盘茶》、《贩茶》等多种歌段和茶歌小调,丰富了演唱内容。茶歌的唱词以七字句为宜,有口语化、通俗化的持点。尽管各歌段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一般都采用十二个月的顺序来点题演唱,如《十二月盘茶》、《十二月采茶》等,体现了民间歌曲的文学特征。

非遗乡土特色

茶灯舞的人物设置有:采茶女六人,茶童一人,茶姐一人,计八人登场。其中后二人是灯舞的领唱者。采茶女穿大红斜衣襟上装,天蓝色裤,绣花彩鞋。出场时,手拎茶篮,翩翩起舞。茶篮用细篾编制,蒙糊细绢或纸,制作精美,点燃蜡烛,喜庆好看。茶童是灯舞中的喜剧角色,穿大领大襟茶房衣,下穿灯笼裤,挑一担茶篮,扁担薄而有弹性,活泼风趣,负责逗乐观众活跃气氛。茶姐在灯舞中起着领唱、领舞的作用,表演时双手执红色手绢,左右旋转,上下飞舞,动作奔放而夸张,与采茶女细腻柔美的舞蹈身段形成对比。

图片

茶灯舞以歌为主,舞为辅,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根据茶歌内容而编制。唱茶歌时茶姐处在表演区中间,通过半蹲步和秧歌步的交替运用,不时与茶童对面而歌,有时又相互逗乐,气氛活泼欢乐。采茶女围绕在领唱者四周,踏着锣鼓点的节奏,按圆型方位载歌载舞,同时表演“采茶”、“炒茶”、“盘茶”、“举篮”、“对篮”、“蹲步亮相”等动作。这些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美化而来的表演动作,具有生活化、形象化的特点。

图片

《采茶舞二》 摄影/夏忠羽

常用的舞步有:“托篮圆场步”、“拎篮小碎步”、“秧歌步”等,朴实明快、土而不俗。除歌舞人物外,另有三十二个少女,每人各执一盏灯,浓妆艳服闪亮登场,在广场布成一个圆形灯阵,为茶灯助兴造势。夜晚灯火辉煌,鼓乐阵阵,舞姿灯色美不胜收,具有浓郁的民间灯会特色。

图片

登场的彩灯品种繁多,神态各异:“兔子灯”、“猴子灯”、“鸽子灯”、“仙鹤灯”、“鲤鱼灯”、“荷花灯”、“方灯”、“圆灯”等,多是吉祥之物。这些灯都是灯班艺人和当地村民自行制作,工艺精美,很有创意。其中有一盏呈36角型的“引灯”(即引路之灯)特别引人注目,群众称之谓“送子灯”,因此灯班每到一地,常有一些膝下无儿女的农村家庭,乘人不备时,将送子灯抢了就走,故灯班外出表演时,最少要有3—4盏灯备用。

茶灯舞主要用锣鼓伴奏,使用的乐器有扁鼓、大锣、钹、小锣、小镲五大件。伴奏人员5人兼帮腔。锣鼓节奏简洁明快,富有变化;音色高而脆亮,具有活泼欢乐的音响效果。

传承民俗文化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茶灯舞》的音乐创作,在保留了二胡、唢呐等民族特色乐器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音乐元素,更好的展现了郎溪民间音乐的特色。

图片

每岁春节期间,《茶灯舞》常与《大头狮子灯》相互组合,在郎溪县、广德县、溧阳市等地巡回演出。先由大头狮子登场舞跳,锣鼓欢腾,旨在打开场子,活跃气氛,招来观众。

图片

图片

最后表演《茶灯舞》,其舞蹈轻松活泼、歌声优美动听、服装道具喜庆好看,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如今,郎溪的部分活动中,常有茶灯舞表演,这在传承和弘扬郎溪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让昔日的茶事风情重放光彩。

感受民俗

传承文化

图片

信息来源 丨 郎溪文化旅游

编辑 丨 汪飞

复审 丨 丁美华

终审 丨 胡宇飞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