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张维春:工农兵,浅谈社火及其他
2023-03-18 05:57
发布于:山西省
编审:珺意如水
《凉州社火闹新春》一诗云: 半城锣鼓一城人/社火满街争闹春/狮抖威风欲昂首/龙腾浩气正回身/高跷踩出曾经路/彩袖舞来今日新/乐得故园佳景象/秧歌犹带老精神。社火,作为元宵节的重头戏,在华夏大地上渊源流传了上千年,而位于西北高原的河湟谷地,元宵节的社火表演更是规模庞大精彩绝伦,而表演形式除了保留原有的传统内容外,又推陈出新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因而在许多地方都有“不跳社火不算过年”的说法。
关于青海社火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朱元璋进谗言,说露出大脚是侮辱他的马皇后有一双大脚。朱元璋听后发怒,下令把诸氏巷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了青海。而我省著名学者、民俗专家井石先生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了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的到来,也将社火带到了青海。”
进入农历十月,河湟谷地广大农村正处于农闲时节,也正是村里热火朝天练社火的时候,这时候上年当选出来的社火会的会首们开始展开学社火的动员和相关工作,而那些喜爱社火的年轻男女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一台完整的社火队伍,由锣鼓队、器乐队、狮子(龙)、旱船、高跷、旗队、胖婆娘、哑巴和光棍等身子组成。由于今年工农兵村的社火会会首措施得力,前提工作开展的又相当充分,广大村民的兴致和积极性显得空前高涨,因而今年的社火演出从整体看来相当不错。
作为整台社火表演的重头戏,狮子在社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舞狮在社火表演中排在第一的位置。社火中新添的狮子,是不能直接上场表演的,上场前首先要给新狮子“开光”。新买回来的狮子要用红纸封住狮子的眼、口、鼻,然后选择“成日”或“开日”给狮子开光。我没有见过给狮子开光的仪式,但多次听过别人讲述给狮子开光的全过程,由于狮子属于山野猛兽,所以开光的时候新狮子在凌晨时分被众人带到村后的大山里,然后经过化裱、焚香、叩拜等一系列仪式,使之七窍贯通又赋予了神勇和灵气,最后开过光的神兽被村民们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地请回村里的关帝庙中,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工农兵村的社火表演以前大多是在村里的打碾场上进行。自从拆迁搬进新居后,小区的篮球场就成了大妈们跳广场舞和元宵节社火表演的场所。说起舞狮,看似简单而又轻松,但真正舞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它不但要具备步伐的灵活外,腰部和手臂的力量也是缺一不可,甩头、起跳、跨步和腾跃,每一个动作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的社火中狮子的数量不尽相同,有四头、也有六头的,群狮混舞,好不热闹。而在以前的社火中一般有两头狮子,大的叫“太狮”,小的称“少狮”。在表演中有文、武之区别。“文狮”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而“武狮”有滚球、踩球、跳跃和攀高等高难度动作。舞狮,除了要有力量和技巧外,还得掌握表演要领和门道,舞狮总共有跑圆场、走四门、四门抢球等一系列动作,而踏四门是指狮子在领狮人的带领下先绕场一周,然后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拜”一次,也叫“拜四门”。在村里能把舞狮舞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除了老村长金建平父子外再没有人能够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跑旱船在社火表演中排在第二位,旱船是由细钢筋扎成模型外部由彩绸缝制装扮而成,船蓬四周挂满香包、石榴、绣球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要是谁家想求儿女或姻缘,可从船身上扯一两个石榴或绣球,,来年遂了心愿再做几个重新挂上去,据说这很灵验的。船娘娘一般由身形灵巧、面容清秀的男年轻扮演,而村里的张维奎凭着优越的条件在过去一直扮演着船娘娘的角色,他的每一场精彩的表演,为社火增色不少。可能是因为年龄原因,他已从船娘娘的角色卸职多年,跑旱船的角色少了他的身影,让人多少感到有点失落,演出的效果也少了几分韵味。光阴如梭时过境迁,如今在跑旱船里,已经听不到曾经那悠扬顿挫的搬船调了。而搬船调的缺失,却让社火里的跑旱船少了几份历史的沉淀和原有的社火所蕴含的那份庄严和厚重。
在过去的社火里,像《织手巾》《十劝人心》《放风筝》《绣荷包》《十道黑》《四季歌》《彩绣门楼》《浪花灯》和《尕老汉》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是社火表演的必备节目,正如在《绣荷包》里这样唱道: 哗啦啦钥匙响,打开了牛皮箱。取呀一张联红,铰一个荷包样/一铰上石榴花。二铰上牡丹花,三铰上老鼠儿拉呀拉西瓜/四铰上芍药花,五铰上水仙花,六铰上竹叶儿闹呀闹梅花/七铰上樱桃花,八铰上玫瑰花,九铰上高崖上山丹花儿红……而作为社火的路歌《浪花灯》却这样唱道: 正月里到了正月正,我和我的尕妹子浪花灯,花灯实在好,妹子散了你的心/二月里到了二月二,我和我的尕妹子到郊外,杏花儿满川开,妹子喜爱不喜爱/三月里到了三月三,我和我的尕妹子下江南,江南路途远,妹子风光真好看/四月里到了四月八,我和我的尕妹子把船划,心儿里啪啦啦,妹子你千万别害怕……前面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只见浩浩荡荡的身子队伍唱腔嘹亮喜笑颜开。扮演光棍的身子头戴礼帽、身穿坎肩、腰系彩绸,男扮女装的身子头插彩花、涂脂抹粉、上穿锦缎、下系裙带,伴着锣鼓激昂的旋律,但见彩扇翻飞舞步飘逸,看着让人身心愉悦浮想联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今的社火从本质上也在慢慢发生着某种改变,以前原汁原味的传统社火曲目几乎不见了,在广场舞和现代舞全民普及的大环境下又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社火曲目,也许这是近几年来社火从繁荣逐渐走向萎靡的直接原因,也许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胖婆娘和哑巴在社火里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哑巴在我们当地也称“反穿皮褂”,关于胖婆娘和哑巴,在民间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朱允炆继位,也是在逃难时扮演了社火中的“哑巴”角色,而“胖婆娘”即为“皇后”。胖婆娘在社火中是一个女性丑角形象,而在《正月里来闹社火——河湟社火初探》一文里对胖婆娘这样记述: 社火中还有个“大身子”,叫做“胖婆娘”,她穿大红长袍,怀抱布娃娃,身胖腹大,涂脂抹粉,被民间视为喜神娘娘、送子娘娘。传说她是火神在人间的母亲,怀中布娃娃正是火神。“胖婆娘”在社火表演中最为活跃,有时将怀中的布娃娃送到观众手中,大家争相抚摸,以求平安幸福。有求生育者,向其膜拜许愿,就会被赐予桂圆、大枣,喻示“早生贵子”。
而社火里的“哑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穿皮褂”这个角色,在《你了解青海社火中的角儿吗》一文又这样描述: 河湟社火中哑巴就是哑神,哑神也就是蛙神的化身。据说我们的先民在认识事物之初,就把天地当成父母看待,他们以天为阳,以地为阴,认为阴阳相配才能化生万物。但天地不说话,所以人们又称天父、地母为“天聋”“地哑”。民间有“哑巴不说话,社火里面他为大”的说法。哑巴一般头戴破草帽,反穿皮袄,脸用锅灰抹得黝黑,腰间系着铃铛,一副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样子。而说起工农兵村社火里的“胖婆娘””和“反穿皮褂”这两个角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郭海军(小名六十三)和张万元(小名尕青明)两个人了,他俩表演时肢体语言夸张、表情幽默、言语诙谐、动作调皮,常常引得观众们捧腹大笑、满堂喝彩。
扭秧歌,是工农兵村社火最有魅力和看点的压轴表演,社火表演中秧歌扭得好不好全靠头来带,而以前扭秧歌的领头人是郭学成老书记。领秧歌,是郭老书记的一绝,那时的他披红挂彩神采奕奕,几百号精壮壮的身子在他的带领下伴着咚——咚——嚓嚓嚓,咚——咚——嚓嚓嚓的锣鼓声中穿插自如彩绸飞扬,庞大的秧歌表演队伍从队形的转换到人员的穿插始终保持着队形的整齐和节奏的统一,而扭秧歌表演中的穿“8”字环节不仅场面雄浑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每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无不显示了郭老书记高超的掌控力。
在社火演出当中,最让人激动的当数接社火时的情景了。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正月的元宵节上接一台村里的社火是非常荣耀的事,两瓶酒、几匹红、外加饮料糖果和三四百元钱就可以风风光光地接一台村里的社火。元宵节这一天,无论是上班族、还是生意人,都会兴高采烈、风风火火地赶回来接一台村里的社火,一是对村里的社火以表支持,二是无论他们走的多远、飞的多高,但他们的根永远深深地扎在工农兵村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当澎湃的心跳与欢天喜地的锣鼓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工农兵的,在这一刻成了每一个工农兵人引以为傲的表白和宣言。
工农兵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村子不算大,但工农兵村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在过去工农兵村是一个出匠人的村,人人靠一把瓦刀和大铲走南闯北勤劳致富,而对文化教育的极度重视,又体现了工农兵村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眼光。多年来,村民们省吃俭用硬是培养出了很多知识型人才,他们在教育、建设、金融、政法、卫生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条战线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工农兵村博得了颜面、竖立了形象。
说起工农兵村的建村历史,真可谓艰难、曲折而又意义深远。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迁移村,工农兵村从诞生、发展再到繁荣壮大,离不开老一辈人前赴后继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而郭四十五和陈富贵两位老前辈,可以说是工农兵村最初的奠基人,也是工农兵村诞生到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照片为1957年郭四十五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
郭四十五,这个名字对那些七零、八零后的人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但只要说起“郭社长”、“郭家阿爷”这个称谓,在当时那可是妇孺皆知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而对郭四十五老前辈的人物历史,据1994年出版的化隆县志记载: 郭四十五(1913——1986年),汉族,化隆县昂思多乡阴坡村人。1952年,四兄弟及其两姊妹等八家人组成常年互助组。他劳动积极,在互助组中表现突出,当年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出席表彰大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该组扩建为十家常年互助组,被选为组长,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先后制定全组学习制度、开会制度、劳动制度和发展规划,当年播种面积扩大到40.6亩,粮食产量9570斤,平均亩产175斤,超过所有单干户以及全县平均亩产,在全县引起震动。县委、县人委组织各乡(镇)领导及农民代表参观学习,推动了全县互助合作化的进展。
1954年3月14日,阴坡村正式成立“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定了完整的社章。全社共有人口55人,劳动力23人,土地106亩。他带领全社社员增施家肥和野灰,当年产量翻了一翻。12月上旬,在全县第一个开展扩社工作,全村农民全部加入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他担任该社党支部书记。郭四十五还注重林业建设,从1952年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在阴坡村东荒坡上种植大片白杨。1954年兼任昂思多镇林业委员,坚持多年植树造林,常抓不懈,迄今阴坡村的大片林木多属当年所植。
1957年2月,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其后他一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1966年迁往群科镇工农兵村定居。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在我的印象里,郭家阿爷长须飘飘、精神矍铄,在垂暮之年仍凭着他在村里的威信带领群众一边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一边又热心的为村民协调邻里关系,搞好和谐团结,他把最后的一份光和热奉献给了工农兵村这片厚重的土地和淳朴的乡亲们。
斯人已去,而记忆却永远留存。当年郭四十五老前辈带领村民们种植的白杨林已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俗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阴坡村东的这片白杨林成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最好的见证,也是郭老前辈留给我们的最后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份纪念。
(照片为陈富贵年轻时的军营留念)
说起陈福贵老前辈,他是工农兵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也是工农兵村的奠基人。从工农兵村起初的设想、规划、协调、立项到正式迁移,陈老书记多方奔走鞠躬尽瘁,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刚正不阿又胆识过人。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带领村民硬是走出了一条执着、坚定与智慧的工农兵村的开创之路。
作为工农兵村当初的先行者与开创人,郭四十五和陈福贵老前辈们虽然早已远去,但他们留给我们工农兵村人的那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给工农兵村的巨大福祉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在那个如刀的岁月里,那种担当和精神是何等的可贵。
如今工农兵村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已完成了整村拆迁上楼,而当初陈老书记和郭老前辈带领村民们修建的工农兵小学,几经沧海桑田烟雨岁月的流转之后,也一步步发展壮大,只是颇感遗憾的是如今工农兵小学又易名“黄河小学”,村子不在了,而以“工农兵”冠名的学校也更名了,一个时代鲜明的印记就开始模糊起来。村民们曾经苦干、实干开垦出来的鱼儿梁子、大当地、上白土梁、下白土梁、十九塅、大三角、尕三角、五十塅、牛肋巴等旧址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了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曾经那些熟悉的轮廓正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而每一个亲切的地域名称的背后,除了有太多太多的美好往事之外,更有老一辈人付出的艰辛与劳作,如今却随着工农兵村的征迁工作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一个永远的记忆。
(照片为现在的“双惠城”安置小区一角)
在这个春风骀荡、暖阳妩媚的日子,我猜想若干年之后,关于工农兵村的印象和记忆还能留下多少,在多年之后谁还能想起在这片高楼林立、霓虹斑驳的土地上与工农兵村有关的那些如烟的往事,谁还能记得在这片蒸蒸日上的滨河新城里工农兵村人曾经那一路风雨一路情的发展与变迁,也许这些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了。
2023年元宵节的锣鼓声越来越远,人们渐渐恢复了以往那平静的生活,该上班的上班,该打工的打工,经过几年光景的磨砺,村民们逐渐适应了失地后的生活状态,他们也慢慢融入到了这个新城区快节奏的发展当中。随着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当初的手扶、摩托被各色的轿车所替代,从昏暗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高楼层的巨大蜕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郭四十五和陈富贵等老一辈们曾经辛苦付出后最好的回报。作为传统的年俗表演项目,社火,一方面让传统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更能体现一个村子的团结和谐和精神面貌。而社火也早已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世界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里,成了一个村子生生不息的乡愁,成了远方漂泊游子的一份牵挂,成了工农兵村精神的图腾,更成了工农兵村人永远的精气神。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张维春 农民 汉族,中共党员,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化隆文联委员,《现代作家文学》副主编、签约作家,化隆县政协委员,出版诗集《行走的土地》。
《作家文学》杂志青海创作基地团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编辑团队
【现代作家文学】文学期刊团队
●选稿杂志:【现代作家文学】杂志【 河湟】杂志【作家文学】杂志【荒原春】杂志
●投稿须知:发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所有作品作者必须校对到无误再投稿,错字(含标点)超过5处的主编有权拒绝编辑。作品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文责自负。一稿多投超过2次停用该作者稿件。投稿后15天内未刊发的,自行处理。如有自愿打赏,用于平台维护,部分链接会加广告,补贴手机、网络流量,不理解的请勿投稿。
◆名誉顾问:李成虎 古明川 董守和 依凝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程启宏
◆主编: 严丽珺
◆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杨春兰
◆特约副主编兼评论嘉宾:王瑄 张维春 雷萍 杨艳萍 胡朝阳 乔宪俊 梅常青 任永贵 任剑锋 邹朝霞 侯进元 闫永红 星丽花 宋会兵 史晓玲(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摄影师: 王芳
图片文字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总编微信号
现代作家文学
作者的创作基地
读者的良师益友
选择我们没有错
➩没错,下一个上稿的就是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