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废墟掩埋20多个小时的郎铮获救,小小的他在担架上举手敬礼的瞬间,感动了无数人,他因此被称为“敬礼娃娃”。
15年后,满脸稚气的幼童长成阳光帅气的少年。高考成绩637分让他再度成为新闻人物。目前,郎铮已经作出了报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选择。
“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
时间倒回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灾区的一片废墟中,时年3岁、左臂受伤被埋20余个小时的小郎铮获救。
当时,他躺在一块用小木板制成的临时担架上,用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这一幕,通过照片和影像迅速传遍全国,也成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小小年纪,就懂得感恩,他小小的敬礼温暖了无数人,大家都叫他“敬礼娃娃”。
被救后,郎铮被送到医院治疗,四天后转到绵阳市区医院,左上臂肱骨上1/3骨折,饶神经损伤,整整经历了五场手术才慢慢恢复,但他的左手部分坏死。
对于很多人而言,15年前的记忆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对郎铮来讲,被废墟掩埋的那段记忆一直是心里的一个坎。
他曾被地震的阴影笼罩了很长一段时间,遇到刮风下雨都害怕,上厕所也不敢关门,直到9岁以后才慢慢好起来。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他穿着传统的羌族服装站在“众志成城”彩车上,无比骄傲地举起右手,再次敬起少先队队礼,这一次,他是向祖国敬礼。
“大家的爱心,在废墟上浇灌出了希望的花朵。在无数人的无私帮助下,我们的家乡才能涅槃重生”
15年来,他和家人一直记得帮助过他们的所有人,感恩也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课,“感恩,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
这些年,他也从未忘记,当年抬担架的解放军叔叔们。每逢节假日,他都会给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发去祝福短信。
其中,最令郎铮难忘的是绵阳日报社的记者杨卫华。当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卫华深入灾区进行报道,是他第一个发现在废墟中哭泣的小郎铮。随后,杨卫华与八名解放军战士一起将小郎铮救出,并拍下了那张著名的“敬礼娃娃”照片。
在那之后的6年时间里,杨卫华给了郎铮很多陪伴。“他随时会来看我,也经常用他的镜头记录我震后的点点滴滴,我的成长经历。”
“他用他的魅力感染着我,让我积极向上、阳光。”正如杨卫华所期望的,积极、阳光成为了郎铮身上最突出的特质。
2014年,杨卫华因病离世。郎铮清晰地记得杨卫华跟他说的最后的话,“他让我长大后回报社会,让我不要担心他,还说过一段时间跟我再继续玩。”虽然杨卫华那时已经骨瘦如柴,但郎铮说,杨卫华的眼里依然有光。在杨卫华离世后,郎峥每年都会去扫墓,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和情况。
“这些年来郎铮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也时常帮助他人,就像当初那些无私帮助他的人一样”。
✌️
拔节生长的少年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十年寒窗苦读都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郎铮也在漫长的求知中拔节生长,向阳而生。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学校,是地震之后郎铮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一直就读的学校。郎铮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周末回家陪伴,平时主要是外公外婆在照顾郎铮。对于学习,郎铮的父母几乎没有操心过,他们相信儿子有自己的规划。
▲郎铮和爸爸妈妈,13岁时就快有父亲高了。
小学时期,郎铮学习成绩优秀。
但到了初中阶段,他在学习数学方面遇到了困难。他甚至用黑暗来形容那段经历,觉得自己就是个学渣,幸运的是在班主任赵静的鼓励和疏导下,郎铮很快调整状态,重拾信心,在中考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数学仍是他的短板,面对困难,郎铮没有放弃,他选择继续攀爬数学这座大山。
高中时期,郎铮遇到了和他一起打篮球的数学老师,老师幽默的性格、契合的教学节奏,让郎铮觉得数学也不再那么难。
▲6月8日,郎铮从高考考场走出来。
就在临近高考三个月的时候,郎铮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开始失眠了。“早的话凌晨一两点,晚的话可能三四点都睡不着,我们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了。”
失眠持续到了高考结束,这期间郎铮也曾感到焦虑,但他积极地寻找调整自己的方式,用打篮球和发呆,让身体得到放松,此外郎铮也不断自我暗示“要相信自己”。
▲郎铮的高考成绩。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3日,四川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郎铮总分637分。面对这样的高分,郎铮也有自己的解读。“这个分数,在大家看来就是成绩,但在我看来,我战胜了失眠、战胜了焦虑、战胜了不自信。非常感激那个时候的自己没有放弃,坚持下来。”
少年有梦,奔赴远方
在郎铮家中,有一个专属于他的“书房”,紧靠其卧室的窗户。书架上,《唐诗三百首》《二十四史》《水浒传》《狼图腾》《军徽闪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整齐排列着。
郎铮非常喜欢看书,最喜欢的是名人传记,也喜欢军事战争以及历史书籍。他觉得读书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对考试也非常有帮助。
锻炼也是郎铮的“必修课”之一。家中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器材。书架上挂着多块冠军亚军奖牌,涉及足球、乒乓球等比赛。
如今,郎铮身高已有185厘米,当年那个幼小稚嫩的“敬礼娃娃”已成长为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
地震发生至今,媒体一直持续关注郎铮的每一步成长——他并没有在“敬礼娃娃”的标签下裹足不前,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很好,父母以及外公外婆对他的要求也都很严格。父母从来不担心孩子学习不主动或者叛逆。因为在他心中早已种下一颗种子,那就是用实际行动感恩。
高考成绩揭晓后,郎铮把自己“藏”了起来。几乎和每个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他买了新书,每天看书、打篮球、规划假期,在“‘敬礼娃娃’郎铮高考637分”冲上热搜的两天后,他很认真地告诉父亲郎洪东,不接受企业邀约,也减少接受采访,让热度慢慢淡去,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毕业生。
▲郎铮和爸爸妈妈
“考个好大学,才能不辜负那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人。”郎铮曾说,大学毕业后,他想从事公务员之类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对他的关心关爱。
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郎铮也是充满期待。他说,“大学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去接触更多的人,交更多的朋友,还可以拓展眼界、增长见识,自己会有一个跟中学不一样的提升。”
▲郎铮。
郎铮说,未来,无论走进哪所大学,无论去往哪座城市。他都会心怀感恩,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回馈曾感受到的每份善意。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之前,郎铮做出了报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选择。他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经过自身努力,能为自己的国家发声,能捍卫国家的利益,也能够建立更好的国际秩序。”
网友眼看着曾经的可爱娃娃
长成了阳光少年
也都倍感欣慰
郎铮
铮铮少年,未来可期!
【短评】
15年前,年幼的郎铮举起稚嫩的右手,向抬着担架的解放军战士敬礼的举动,是一个懵懂孩子在灾难面前,对救命恩人表达出的敬重和感激。那一刻,他是因为无数勇敢的逆行者才得以活下来。
“地震夺去了太多,除了希望”,15年来,时间见证浴火重生,巴蜀大地重归锦绣,而亲历者们的奋斗群像,更照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脊梁。
如今,获救的少年们已然长大,曾被光照亮的他们,正在别人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无声的告白令人动容。想要“成为你”,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心底的梦想,更在于曾被微光照亮,所以深知信念和榜样的力量,更加笃定于传承精神、延续信仰。
往期荐读
原标题:《【暖风来】“敬礼娃娃”郎铮再刷屏:心怀外交梦 为国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