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金代人物珍品:山西博物院二十四孝系列陶塑
2019-12-14 05:39
生动的金代人物系列珍品
山西博物院二十四孝陶塑
高10~28厘米,座长21~28厘米,下宽42~43厘米
1979年山西省稷山县马村4号金墓出土
置于墓室四壁回廊下,共24组,塑造有57人,原刻有编号数字,少数有题名。自东边南端按逆时针方向顺序排列如下:1. 舜耕历山;2.闵损单衣顺母;3.郯子鹿乳奉母;4.曹娥哭江寻父;5.郭巨埋儿孝母;6.王祥卧冰求鱼;7.刘殷泽中哭堇;8.杨香搤虎;9.赵孝守舍己救弟;10.鲁义姑舍子救侄;11.内容不详;12.董永卖身葬父;13.鲍出贼营救母;14.田氏兄弟哭活紫荆树;15.丁兰刻木奉亲;16.孟宗哭竹生笋;17.杨乙乞养双亲;18.韩伯愈泣笞伤母;19.崔孝芬事婶如母;20.王武子妻割股奉亲;21.原谷谏父;22.蔡母噬指痛心;23.刘明达卖子孝父母;24.陆绩怀橘遗亲。全套作品造型生动,人物传神,情景交融,是迄今发现的二十四孝题材中唯一一套陶塑作品。孝道是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孝子故事的绘画和雕刻汉以来屡见不鲜。“二十四孝”盛行于金元时期,内容组合大同小异。
二十四孝陶塑,以黄泥塑形,入窑焙烧而成。出土时,自东南角起以逆时针方向沿东、北、西、南四壁按号依次排列。这批陶塑当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古朴,颇具风采。所塑人物无论男女老幼,皆生动传神。
宋、金时期,情节完整的“二十四孝”基本定型,由于当时统治阶层大肆倡导孝悌忠义,在此形势下,孝子故事不仅作为小说、绘画的重要题材予以颂扬,并在当时的戏曲中多有反映,很受观众欢迎。山西南部宋、金墓葬中多出二十四孝题材砖雕,山西稷山马村金代墓群4号墓出土的则是少见的立体泥塑。它们既是中华民族中“孝道”观念的生动体现,又是体现戏曲道德教化功能的实物资料。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一说河内温县人,家境渐贫,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育孩子会影响侍养母亲,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来侍养母亲。”正当他们挖坑时,孝感动天,地下忽见一坛黄金。
鲍出贼营救母
鲍出,字文才,东汉时期司隶京兆尹,新丰人,生性至孝。一天强盗把母亲劫走。鲍出闻讯追去,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众贼见他来势凶猛,四散逃命。鲍出给母亲和邻人解开绑绳,解救回家。后来他侍母避难。贼乱平定后回乡,鲍出编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母亲背回家乡。
王武子妻割股奉亲
王武子,河阳人,唐开元年间征涉湖州,十年不归。家里贫穷,妻子每天以织履作为生计,但是对婆婆却是非常孝顺。有一天婆婆生了病,听说想让婆婆的病情好转,非要吃人肉才能治好,王武子妻遂将自己大腿之肉割下来做成羹汤给婆婆吃,婆婆吃了羹汤后病情立即痊愈。
崔孝芬事婶如母
崔孝芬,字恭梓,北魏博陵安平人。平时侍奉叔婶如侍奉父母一样,每天早晚率领弟弟前往请安,每次进出都要禀告。叔父去世后,孝芬侍奉婶母依然如故,家中的事情不论大小,一定要先得到允许而后才做。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用鹿乳治疗,他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一次看见猎人要射麂鹿,郯子现身走出,将他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事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走出深山。雕塑表现的是他从鹿皮下现身的情景。
杨香救父
杨香,晋朝人,自幼丧母,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住,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不顾安危上前,用尽气力扼住猛虎咽喉不放,父亲得以幸免遇难。
韩伯俞泣笞伤母
韩伯俞,西汉时期梁郡人,侍奉父母体贴入微,母亲性格严厉,经常举起手杖打他,他既不辩解,也不哭泣。有一次母亲又发怒用手杖打伯俞,因为年高体弱,打得不很疼,伯俞哭了起来说,“过去挨打,十分疼痛,知道母亲身体康健,今天母亲打我,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疼痛,可见母亲体力衰弱,心中因此悲伤,情不自禁,所以就哭起来。”
董永遇仙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父亲去世,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邂逅美女,结为夫妻。女子织布如飞,还清债务。相传是天上仙女被他孝心所感动,下凡助他。
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早亡,只有老母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孟宗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的病。因为正值凛凛寒冬,孟宗跑到竹林,扶竹而哭。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奇迹发生了,地上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期吴国人,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袁术家中做客,悄悄往怀里藏了几个橘子。袁术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鲁义姑舍子救侄
鲁义姑,春秋时期鲁国人,见齐国攻打自己国家的时候,她抱一个小孩,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孩,她放弃了自己孩子,抱着哥哥孩子逃往山里。齐国将领令士兵停止进攻,给齐国国君禀报说:“不能进攻鲁国,一个山野村妇尚且知道坚持道义,没有因私害公,何况他朝中的大臣和士大夫们呢!”齐国国君同意了。
刘明达卖子行孝
刘明达家里常穷困,没有能力养活母亲和孩子,看着母亲一天天消瘦,为了侍奉老母,在无奈之举下,就将自己的孩子卖给了路过的王将军。他的妻子见儿子被卖,肝肠寸断,自尽而亡。
刘殷泽中哭堇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汉光禄大夫。七岁丧父,服丧三年期间从不露齿而笑。九岁时,曾祖母王氏在隆冬季节想吃堇菜,有十余天的时间吃不饱。于是刘殷就到泽中恸哭,地上就长出了堇菜,挖一斛多回家,吃了也不减少。梦见有人说:“西篱下有粟米。”醒来后挖,得十五钟粟米,七年才吃完。
舜耕历山
舜,号有虞氏,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和弟弟象曾多次想害死他,舜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衣,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后来父亲知闵损受虐,要休后妻,闵损跪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继母听说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赵孝宗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沛国蕲人,一年饥荒严重,强盗占据了宜秋山四处抢掠,把赵礼捉去了,赵孝赶紧到强盗那里,说赵礼有病,身体很瘦不好吃。我情愿来代替他给你们吃。两兄弟抱头大哭,强盗也被感动,把兄弟俩都放了。
曹娥哭江寻父
曹娥,上虞梁湖曹家堡人,家困,父亲被巨浪吞没。曹娥在江边寻找16日没有找到,于是跳入江中寻找。孝心感天动地,终于负父出水。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婆婆喜欢吃鱼,夫妻二人常做鱼给她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回家晚了,姜诗就怀疑她怠慢了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的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祥卧冰求鱼
王祥,字休征,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不喜欢他,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连父亲也疏远他,王祥逆来顺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母。父母生病了,他衣不解带地侍候,继母嚷着想吃鱼,适值天寒地冻时,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了,从水里就跃出两条鲤鱼,他捧回去给继母食用,继母食后病就好了。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母亲就用牙咬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雕塑选取的是母亲啮指曾参痛心的情节。
丁兰刻木奉亲
丁兰,相传东汉时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
田真哭荆
田氏兄弟父亲去世,商量分家,所有家产都一分为三,最后由于院中的紫荆树还没有分,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次日要伐树的时候,发现荆树死了,三兄弟感悟。最后决定联再分家。紫荆树真地又活了。雕塑表现的是田氏三兄弟站在枯死的紫荆树前痛哭的情景。
原谷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原谷的爷爷年老了,父母想抛弃他,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抛弃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父亲听了很惭愧,于是把爷爷接回来。
杨乙乞养双亲
杨乙,唐代圩桥人,家徒四壁,专门靠讨饭奉养父母。如果讨来的有酒,他就一定要双膝跪地,双手捧给父母,等父母一起举杯共饮,然后站起身,一边跳舞助兴一边唱山歌或莲花落,让父母高兴。
本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谢绝未经同意擅自拷贝至自己公众微信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