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3:52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民俗类非遗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_

_

_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_

公布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永年县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人的成分,最终形成规模宏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按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其中造型社火包括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形式,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包括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形式,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以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跟从其后,最后是锣鼓队。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

永年抬花桌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于一体,是一种带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样式。它始于唐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省永年县的临洺关镇六道街。

花桌一般重达两百余斤,以独特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类似八仙桌的桌子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而后穿插两根长达5米的抬杆,由8人或16人抬着在原地舞动或花步行走,一人扶杆,呼唤口号,进行指挥。花桌以永年鼓吹乐队前导,唢呐吹奏乐曲伴随抬舞者前行,常奏的曲目有《霸王鞭》、《小木碗》、《扯不断》等。抬花桌者不计报酬,由民间自发组成,一台花桌需用四五十人。抬花桌时以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多种舞步行进,行走过程中鼓乐声喧,花枝飞舞,众人动作整齐协调,场面十分壮观。抬花桌一般固定在元宵节期间表演,从祭桌、插桌、抬桌到最后的拆桌、封桌,有一套约定的仪式流程。

抬花桌形成之后,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代代相传,留存至今,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原标题:《【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