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庙习俗逐渐消失后,秧歌队一般只在指定的宽敞平坦场地汇集演出。秧歌舞队由达子官在前面引导领队带路,男左女右排成两行,拉棍的跟随其后,其他角色穿行其间。秧歌舞队入场后先进行“拜茶桌”,即:表演场地正前方设一张高桌,桌上摆放茶水、糖果等食品,主持人(主人)站在茶桌两旁。秧歌舞队在茶桌前排列整齐,行满族礼,反复三次,俗称“三拜茶桌”;拜茶桌后,达子宫表演“见礼”——卡肩礼、对膝礼、抱腰礼。克里吐长鞭打场后,达子宫率队“走”,或日“走大场”。这是地秧歌表演的重点段落。“走阵”多达30余种,主要的有: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蛇脱皮、八面阵、五股穿心阵等。每场只表演二种、三种或者四种,阵式方面进退很有秩序,具有较强的征战杀敌的气氛。由于走阵较多,上、下装在行进间主要以扇花调动舞姿,男以“抖扇”为主,女以“小摆扇”为主,名日“调扇”;“走阵”后,由上、下装“圈场”,即:男女演员排双行走大圈逆时针方向行进。旧时,此时有一人演唱秧歌帽;“圈场”后,转入双人即兴对舞,称“二人场”。上装、下装“盘旋作势,更迭起舞”。舞蹈由慢到快,克里吐、傻子、老太太等角包从中穿插,“二人场”在高潮中刹住。这时由下装表演征战、狩猎等场面,将表演推向高潮;最后,南达子官率队高呼“巴图鲁”(满语:英雄),再致满族式礼仪,向在场的演员以及观众表示谢意,同时伴着“走阵”和“圈场”,多次反复后,结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