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娃娃“船灯”闹新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03:13

50多岁的李坤珍传授6岁孙女计叔欣“后摇婆”表演的动作要领。

一老一少两只彩船同台表演,非遗文化好比活化石,需要传承才能弥久常新。

表演中时而穿插,时而并行,不时变换造型。

排练间隙,孩子们嬉戏打闹。

民俗表演,装扮很重要,每一场表演,大家都换装并化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眼神。新老表演者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传承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图/记者张建波 特约记者曹忠宏

“开船了!——来了!”

年前腊月二十八,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红桥村广场上,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伴随着欢快的曲调,大小两只彩船舞起来,表演者是一老一少两支队伍,老的是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少的是一群娃娃们,他们在为春节期间的表演作最后的彩排。“采莲船”是市级“非遗”项目,又叫“跑旱船、玩船灯”。船中有一女子扮成“采莲女”,手扶船栏,如坐船姿势,随器乐伴奏边走边唱边舞;船头有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船只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尾有一丑角扮成“摆梢婆子”,手握扇子随船而行;船左右各由两到三名女子扮演“丫环”,手拿彩绸翩翩起舞。

两支排练队伍中,这群娃娃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船头的小“梢公”叫何昌辉,今年10岁,学习玩船灯已是第二个年头;船中的“小姐”叫王俊钥,今年11岁,上小学六年级,也学习两年了;船尾的小“摇婆”叫计叔欣,今年才6岁,才上学前班,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经过平常的训练和多次的合练,这支娃娃表演队已像模像样。

据了解,郧阳区有国家、省、市等级别非遗项目30余种,许多非遗项目制作和表演濒临失传。近年来,郧阳区推出“非遗新苗计划”“非遗名匠计划”和“非遗导师制”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娃娃们的表演进步很快,看到非遗文化项目能得以传承,表演者有了新秀,我心里很高兴。”红桥村民俗节目表演队组织者王彩琴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