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曲子戏,是镶嵌在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20:16

民勤曲子戏,是镶嵌在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

2021-07-01 16:29

民勤是陇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因“俗朴风淳,人民勤劳”而得名。民勤古称镇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塞,南来的马帮,北上的驼队,酿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民勤曲子戏是民勤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是以民勤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河西走廊上一颗汇聚了东、西、南、北文化的耀眼明珠。

民勤曲子戏的形成与甘肃境内其他地方曲子戏有所不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载:“民勤曲子戏虽称曲子戏,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实非一脉。”民勤曲子戏独具特色,遗产丰富,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而被戏曲专家赞誉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综合戏曲艺术,是中国西北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民勤曲子戏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由当地民间艺人以坐唱形式表演的小曲,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于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已形成。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今新疆一带),凡历三年乃归。”

新中国成立后,民勤曲子戏在民勤及西北地区广泛传承演唱。1956年,甘肃省举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民勤曲子戏《双放牛》赴兰州演出。20世纪80年代,全县到处演唱曲子戏,一时盛况空前。2008年,民勤曲子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河戏话·陇上行歌》中播出。

民勤曲子戏经过600多年的传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戏曲不可替代的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质,其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故人又称“地蹦子”。民勤曲子戏的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于清未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

民勤曲子戏的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蓝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蓝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

民勤曲子戏的唱腔由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调、四曲调等八种,“腔”有硬、软音之分,有三腔、慢腔等十二种,俗称“八调十二腔”。唱腔属曲牌联腔体,曲调丰富,有100多种曲牌。唱腔优美动听,道白唱词使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亲切感人。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嗓),独特之处是有些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可达到特殊的演唱效果。

民勤曲子戏的剧目丰富独特,知道戏名的有460多种,先后记录到的有上百种,其中《二瓜子吆车》等多种属独有剧目。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潘富堂手抄本,已修复的40多种中,很大一部分为民勤曲子戏独有的剧目。民勤曲子戏的内容多以惩恶扬善、规劝孝道为主,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既诠释历史、反映现实和民俗风情,又传播社会经验、讲述人生哲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生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民勤曲子戏演出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院落,都是舞台,男女老少,皆是演员。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陶冶情操,布德教化,启人心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起到了很好的崇德向善、成风化俗,净化心灵、教化社会的功用。近年来,民勤经常举办曲子戏艺术节,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特点越来越明显,成了很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了真正的百姓舞台。相信,民勤曲子戏将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并保持传统,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来源|甘肃省文旅厅非遗处报送

编辑 | 姗姗

审核 | Kyr121121、柯露德

备注 | 微游甘肃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长空万里向天歌:写在甘肃文旅南向推介之前

爱上旅行,从甘肃的这18个地方开始!

为什么说去一趟甘肃,相当于环游了大半个中国!

在甘肃只要60秒,就能让你心动!

甘肃旅游形象大使黄轩告诉你甘肃到底有什么......

2021年甘肃版旅行日历来了,对的时间去对的地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