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故事】岁 月 留 痕
2018-02-11 09:30
多年以前,我曾诧异于古城纵横交织的大街小巷,它们常常让我在走入时迷失,且很长时间也无法确切地记清那些名目繁杂的街巷名称。
在我眼里,像经络一样贯穿古城身躯的大街小巷,不仅是一种文化标识和符号,还更多地充满了写实的意味,它们记录着古城的时光流转,也再现了当年的某种物象或是生活场景。诸如南寺街、武家巷、甜水巷、上观巷、钱隆巷、钱市巷、纯和巷、醉乐园巷等等,望文释义,它们中的一些就一定与寺院、钱庄或是票号有关,极易让人联想到当年车马喧哗的热闹景象。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还会看到老街两侧那些威严富丽的老房子、砖雕木刻堆砌而成的各式门楼、高耸翘首的精致屋脊和各种店铺票号的旧址,它们与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在数百年的风雨侵袭中赫然矗立,宛若在讲述着这座古城昔日的热闹、繁华和富庶。
“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正当中。东寺园里游九曲,田儿后头绞活龙。白塔建在无边寺,四街八井盛兴隆。”徜徉于古城的大街小巷,轻声吟诵坊间流传甚久的民谣,古城热闹非凡的民间社火节庆活动,就会在岁月的河流中缓缓浮现:
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游九曲”那宏大壮阔的场景。“九曲”,原指九曲黄河阵。此阵原为古代的一种兵家阵法,它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以三百六十五根杆为点,连成乾、坤、艮、兑、震、离、坎、巽八宫。八宫之外,又设中宫,构成复杂的八卦九宫图。转游起来,大弯套小弯,小弯连大弯,转出来又转回去,转回去又转出来,越转越感复杂,越转越觉奇妙,使转游的人迷失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却越发感觉趣味盎然。
在本地的风俗中,“游九曲”可以祛除百病、祈福平安。所以,旧时候,走不出去会被认为是很大的不吉利,没人敢冒这个险。于是,就形成有人引导的集体转游,引导者多为识阵的僧道之人或是吹鼓手。引导者在乐队吹奏的舒缓乐曲中前行,其他人将点燃的线香举在胸前,鱼贯其后,迤逦行进。纷乱嘈杂的人群,一旦入阵,就变得庄严肃穆,加之手举点燃的线香,更增加了虔诚、神秘之气氛。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种有组织的活动场景,人们转悠也要随意得多。
前些年,我曾携家人进入其中游玩。九曲阵设在一处空闲的田野上,虽然条件简陋,尘土飞扬,却让游人兴味盎然,乐此不疲。有执著者,历经多次迂回曲折,虽大汗淋漓,却一定会坚持到底,直到顺利走出为止。也有投机取巧者,进入阵中不久即失去耐性,径直从象征壁垒的绳索下钻出了事。省力自然不假,却完全失去了游玩的意义。
“绞活龙”是又一项享有盛誉的社火活动。这项活动最主要的,是必须选一处空旷的场地。在相距约60米的两侧搭两个“龙棚”,两棚之间系14条铁丝、4根麻绳,离地面6米以上。龙棚有的搭成塔形彩楼,也有的做成神话中的“南天门”“北天门”,装饰出云雾缭绕、仙境一般的背景。龙棚内装置牵引绳索的辘轳4组,场中央高悬一龙珠。绳索上平吊两条绿蓝两色长龙,内置灯烛数盏,在空中构成二龙戏珠造型。表演一般是在夜间,表演时,一条十几米长的老龙踏着鼓点,跟随“引龙人”欢快上场,龙棚中的操作者则同时绞动绳索,引导二龙在悬空的铁丝上升腾飞舞,往来窜动。它们时而你追我赶,双双戏珠,时而相互对峙,似在伺机相扑。最后,两条长龙双双从嘴里喷出凌空四溅的烟花。与此同时,地上开始燃放一种土制的“锅子火”,火焰腾空而起,火星璀璨晶莹,场面壮观,让人赏心悦目。
“铁棍”,又名“抬阁”,是一种由8人或16人抬行的造型艺术。抬铁棍者,行走时脚尖先着地,一步一颤动,使抬阁随着舞步上下颤动,小演员亦随之摆动水袖,或前后甩手,或左右摆动,或作拜谢等举动,配合默契,表演生动。它的又一演变形式是“灯棍”,其最大的特点是“灯”,即在整个铁棍造型及模型上安装各种彩灯、霓虹灯,同时将几串彩灯安装在人物的四周,接通电源后,整个铁棍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同一种民间艺术,白天表演叫“铁棍”,晚上表演则叫“灯棍”。
与“铁棍”齐名的还有“背棍”。“铁棍”“背棍”宛若一对孪生姐妹,有“铁棍”表演,必有“背棍”表演相伴。与“铁棍”“背棍”一同表演的,还有一种叫“挖棍”,方言也叫握(音)棍。闹红火往往人潮如涌,“挖棍”表演常靠前打场子,忽上忽下,为后面的表演队伍打场开道。眼看就要砸落在游人头上,却又忽悠悠荡起,有惊无险,常引来人群的骚动和尖叫。
在家乡的社火活动中,我对“九凤朝阳”和“六鹤同春”情有独钟。“九凤朝阳”,起源于太谷县朝阳村。在制作工艺上,先用竹架子制作九只凤凰的模型,再用彩色纸糊裱成色彩瑰丽的凤凰。表演时,由九名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站在中间充当凤凰。随着“仙童”起伏婉转的口哨,边舞边唱,阵形亦不断变化,或呈“八卦阵”,或呈“长蛇阵”,或呈“土”“士”等字样。而所唱歌词,亦为祈福新的一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等内容,唱词从正月一直要唱到十二月。
“六鹤同春”,又名“鹿鹤同春”,是与“九凤朝阳”齐名的一项活动。它由6个十四五岁的儿童扮演白鹤,往来穿梭,酷似一群白鹤在奔走。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春”的寓意则用花卉、松树、椿树等象征。所以,“六鹤同春”也就是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明朝的杨慎在其著述《升庵外集》中“北之语合鹤迥然不分,故有绘六鹤及椿树为图者,取六合同春之义。”对“六鹤同春”的寓意进行了诠释。
印象深刻的,还有“沈老爷坐轿”“刘三推车”、高跷、跑旱船、大头娃娃、二鬼摔跤、舞狮子、抬花轿、扭秧歌等内容,此外,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那就是架火。太谷架火发端于明代,有桌子火、梯子火、牌楼火、黑山火等种类,其中,尤以桌子火闻名。桌子火的顶立和制作都十分考究,桌子火用桌子顶立,通常为12层,取一年12个月之意(闰月为13层),重叠为塔形,每层一个系列,扎制成楼台亭榭,用各种彩炮、绣炮装饰,顶端用大量礼花弹、彩鞭、大爆竹等装于四周。它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最下3层,其中间及两侧的配殿中,塑有各种民间故事或传说,以及用泥、绢做成的戏人,配以山水树木、花鸟鱼虫,整个造型设计精巧,形象逼真,极具观赏价值。如今的架火,更是集声、电、光于一身,燃放时由下至上层层爆放,霎时间空中地面交相辉映,万炮齐鸣,火焰腾空,绚烂无比。
每年的上元节之夜,古城灯火辉煌,人头涌动,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赏月观灯,更要去观赏璀璨多姿的节日焰火。本地人自不用说,许多邻县的客人专程赶来,为的就是一睹太谷架火的风韵。
古城的民间社火是如此瑰丽多姿、魅力无穷。在写着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头脑中就时常产生一些时空上的错觉,古城的昨天和今天,民间社火的过去和现在,总是走马灯似的在我眼前晃动。有时,我感觉自己就站在百年前的古城街头,那些带着生命本色和活力的鼓乐、杂耍,就在我的身边奔腾跳跃着走过,它们散发着巫术般的蛊惑和北方民族粗犷的气息,给我以美的震撼,让我重新聆听到民间巷陌中传来的声音。
是啊,民间巷陌也会产生如《国风》般的亲切文化,村言俚语也能让人顿悟洪钟大吕的人生要义。正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着一双粗茧大手的民间艺人、民间工匠们,是他们从历史的深处汲取营养,从散发着泥土味道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才创作出了天趣十足和灵性自然的民间文化和民间社火。从“游九曲”所蕴含的玄奥易理,“绞活龙”所暗藏的祈福文化,“六合同春”所指代的吉祥愿望,到“沈老爷坐轿”“刘三推车”所体现的人性特征,以及架火设计上所暗含的哲理象征,我看到了民间创作的智慧,看到了民间艺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和痴迷。我突然就想,假若我们能用心去体悟这些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对它们去粗取精、推陈出新,那些浸透着泥土气息的艺术奇葩,一定会成为古城厚重的文化名片,一定会成为古城璀璨而靓丽的风景。
哦,在惠风畅雨的日月轮回中,我仿佛看见古城的民间社火正旖旎而来,带着古拙的气味,带着熠熠的光辉,穿越城市和乡村的上空,实现着梦的飞翔和生命力的卓越迸溅!
◎关键链接:
太谷社火:太谷社火发祥于明朝中叶。在民间,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人们会自发地组织一些鼓乐、杂耍、秧歌等社火活动。流传至今的有灯、棍、杂耍、舞蹈等5大系列100多种项目,闻名的有“游九曲”“绞活龙”“铁棍”“九凤朝阳”“六鹤同春”、架火、旱船、大头娃娃、高跷、“沈老爷坐轿”“刘三推车”、旋风锣鼓、舞狮子、扭秧歌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