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西部,被称为东方奥林匹斯山的昆仑山下,有一片神奇而壮丽的土地,这里地势险要,风光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留存着昆仑文化、史前遗址、汉唐古堡、明清寺庙、茶马商都、排灯艺术、日月名山等厚重的文化遗存和美妙的神话传说。有诗人曾这样赞美:在这里一抬头就能看见松赞干布迎娶汉家公主的日月山,一闭眼就能听见李太白“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吟唱。这就是——青海湟源:闪烁在天路上的文化明珠
滔滔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巍巍昆仑,孕育了千年文明。
青海省湟源县,距省会西宁市50公里,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的交集处,堪称通向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是名符其实的“青藏门户”。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交流,自古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
穿越时光的隧道,昆仑圣地、王母神话、唐蕃古道、丝绸轶事、茶马商都、排灯艺术……,循历史而去,沿历史而来,让我们感受着湟源久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探秘王母故里
昆仑神话,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一个令人心驰神往、一个令人回肠荡气的远古文化话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幻思遐想。
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灵魂,也是中华历史巍巍高耸的象征。
昆仑神话的主神西王母,是中华文明源头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由部落女首领演变为圣母、王母娘娘,被人们尊称为华夏母亲、歌舞之母、和平之神、东方美神……
青海湟源,又史称“西戎羌地”,史前时代古羌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生活栖息,创造着人类的文明。专家学者们对湟源周边地理环境、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以及“犬戏牛”鸠杖首、黄帝四面铜像等出土文物,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日月山下的宗家沟石洞群就是西王母石室。
西王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3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的羌人女首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王母从部落首领逐渐衍变成了神。《山海经·西山经》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表明,远古的西王母是一个以虎豹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手持象征权力的王杖,为了御寒和防止山洪、沙尘暴的侵袭,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栖身于石室之中。
关于西王母石室,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汉书》、《后汉书》以及《论衡》等多部古代著作中都有记载,按照这些著作记载的方位推断,西王母石室位于湟源县日月山附近。而在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及华石山发现了数量众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石洞群。据统计,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0余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岩洞。其中,宗家沟的石洞密集,多达1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
日本学者田武彦认为,从长安到西王母国的里程960多公里,到西宁900公里,向西行60多公里,是昆仑之丘的西王母石洞。宗家沟石洞群的位置恰好与此相符。青海学者谢佐认为,西王母“瑶池”就是今天的青海湖。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赵宗福教授则认为“远古时代的青海湖地区就是西王母的故乡”。资料显示,3000多年前青海湖水位比现在高出100多米,湖面差不多能延伸到日月山下的倒淌河一带,也就是说石室群至青海湖的距离比现在要近得多。《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石窒会见西王母后,送上白色的玉圭和黑色的玉壁,还有一些彩色的丝帛。次日,西王母在瑶池(青海湖)摆下盛宴款待周穆王。西王母还文采飞扬地为周穆王献诗一首“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首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亦吟诗唱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这些年来,专家学者通过对湟源地望、地名以及史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系统的考察考证后发现,青海省湟源县境内的野牛山就是神话中的“昆仑山”。野牛山是祁连山支脉日月山的主峰,海拔4898米,山顶终年积雪,是环青海湖最高峰。蒙语称“河拉”“哈拉”,意为昆仑。野牛山周边的藏族农牧民称野牛山为“阿妈索日格”,认为山顶供奉的女神是“大家的阿妈”。当地农牧民至今保留着祭祀“阿妈”的风俗:每年农历7月18日向“大家的阿妈”敬献项链、手镯、镜子等女性使用的饰品。
《汉书·郡国志》载:“临羌有昆仑山”。此类说法在《十州记》《西宁卫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而临羌是西汉王朝经营河湟地区设立的一个县,临羌古城在今青海省湟源县境内。有关古代昆仑山的具体位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专家认为,古籍中的“西海”指青海湖,“流沙之滨”指青海湖湖东沙漠,“赤水”指黄河,“黑水”指大通河。河北大学教授常征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钟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也就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学者苏雪林认为,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从地理和传说的角度考证,可以确定神话昆仑山就是湟源县境内的野牛山。野牛山上世代供奉着“阿妈”女神,也绝非偶然。
更有专家研究认为,卡约文化反映了3000多年前羌戎部落的文化,这个时期的羌戎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的“西王母国”。
截至目前,湟源县发现卡约文化遗址40余处,其中大华中庄118座墓葬和两处祭祀坑中清理发掘出的1000余件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犬戏牛鸠杖首和黄帝四面铜像。犬戏牛鸠杖首为青铜铸成,器形为在一巨鸟的长喙上,铸有两头正在哺乳的牛和一条猛犬,被专家认为是西王母的王杖。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井石认为,大华墓葬中还出土了34面铜镜,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黄帝为西王母铸镜的情节相符。专家认为,王者墓葬建在其统治地区的中心是古今通例。综合考古发现和古典记载,湟源大华中庄墓葬群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历史上西王母国的女首领及其属民。
而在湟源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西王母的民间传说,湟源县是古代西王母国的中心地区,也就是王母故里,这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共识。
寻访唐蕃古道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意缠绵的纽带,联结着汉藏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留下了世代友好往来的足迹和许多情深谊长的优美传说。
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
公元634年,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联系,使藏汉之间能够长期友好相处,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湟源,过日月山,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了汉藏友好的种子,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也揭开了唐蕃古道上的新篇章。
文成公主途经湟源时,唐河源郡王吐谷浑首领诺易钵迎接公主,留宿扎藏寺,拜佛颂经,并将随身携带的一串珊瑚念珠和金戒指、金钗等赠给寺院,留作纪念。从此,扎藏寺名声大震,香火兴盛。而在日月山下的哈城有一眼泉,叫公主香泉,泉水清澈透亮,常年不断,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在此休整时沐浴洗漱的地方。无独有偶,在李达村有一座当地的人们为纪念护送文成公主的江夏王李道宗而修建的道宗庙,常年香烟缭绕。
公元709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
唐蕃古道,迂回曲折、绵延层峦,大致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入青海,经民和、乐都、西平(鄯城)、临蕃城(今镇海堡)至湟源,顺羌水(药水)至哈拉库图尔、过赤岭(日月山)赴拉萨。
湟源就处在这条闻名世界的古道的特殊位置上。其东是经济发达的农耕文化区,向西则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牧业文化区,凡过往客商无不在此进行休整,特别是沿古道进藏的客商还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气候适应,并做充分的物资补给。自然而然湟源也就成了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自然转折点,亦成了进入藏区的门户。
驿站的贸易往来,不但促进了汉藏等各民族间的交流,也给经济、文化带来繁荣和兴旺,渐渐的这里就成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可以说,是唐蕃古道奠定了湟源“茶马商都”的历史地位。至今,在湟源境内仍然遗留着许多曾经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等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汉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领略海藏咽喉
悠悠湟水河自巴燕峡西北而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从药水峡由南奔北,至县城汇入湟水,向东穿越西石峡,将湟源分成“丁”字形河谷小盆地,构成了由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组成的湟源“三峡”。
峡内峭壁如削、对立千仞,奇石磷峋、山径狭隘,湟水奔腾、风景如画,成为“内屏陇右,外联海藏”的交通要道和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上的重要关隘。千百年来,过往的文人墨客、文武官员,触景生情,留下许多墨宝镌刻于崖,“海藏咽喉”、“海藏通衢”、“山清水秀”、“劈山开道”、“转危为安”,等等,寻迹读来,颇有意味。摩崖上魏晋时代的佛像石刻更是千姿百态,维妙维肖。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湟源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修筑城堡,设置军事据点,千方百计争夺控制权。历史上的湟源,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曾经发生了多次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战役。至今,尚存于此地的20余处古城堡及“十里塘坊五里墩”的军事设施遗址,如西汉的临羌城、护羌城,唐代的石堡城、定戎城,清代的丹噶尔城、哈拉库图城等,让人联想起战火纷飞的年代,湟源峡谷里金戈铁马,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壮丽画卷。
座落在湟源县城关镇尕庄村的临羌城,又名南古城,堪称青海第一古城。古城东西250米、南北245米,近于正方形,夯土筑,基宽12米、残高15米。上部有加筑痕迹,南北各开一门。据考证,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进军湟水流域设临羌县并筑此城。唐、明、清时多次修复并驻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绥戎城又称北古城,位于湟源县城关镇光华村,与南古城(临羌城)对称,拒守戎峡咽喉。古城成梯形状,分内城和外城,城墙夯土筑,基宽16米,现高10米左右。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此城亦建于西汉时期,后经历朝历代加固扩建,做为军事重地,是甘青地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此城与药水峡中的护羌城是临羌城重要的军事辅助设施,三座古城,三足鼎立,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颇具盛名的石堡城又称“铁仞城”,在湟源县约20多公里的日月乡莫多吉村东山。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统兵西征吐谷浑时依山构筑,唐开元五年(717年)为吐蕃所据。天宝八年(749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惜代价,以十万之众攻占石堡城,唐玄宗接到捷报后,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大诗人李白却不以为然,他在《答王十二独夜寒酌有怀》诗中写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此城东、西、南三侧临悬崖绝壁,上有大小方台和瞭望台,在附近的照壁山上有兵行道,山下有料拌台、点将台、“万人坑”、马场台、马场弯等军事遗址。
哈拉库图城,位于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的,城址周长760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依山而建,西高东低,夯土筑。呈菱形布局,四角设有碉堡,东西各开一门,门处设有瓮城,利于攻守,还有土地、玉皇、城隍、山神、关帝等庙宇。城内出土过汉五珠钱币、唐开元通宝、箭镞等文物。此城为日月山茶马互市的贸易商城,也是一座护商安民的兵城,有“城外贸易城内兵”之说。
湟源峡谷的古城除其军事方面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唐蕃古道、丝绸南路等中亚、中欧贸易道路的畅通。
可以说,湟源历史也是一部中原各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统分交替、民族融合的历史。
品味茶马商都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湟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西汉以来,这里便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宋代为丝绸南路商衢,明清时“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湟源县城),清末民初丹噶尔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堪称“茶马商都”。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建成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城内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一条宽约六米,长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当年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关帝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这里的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
清嘉庆道光年间,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商人也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同时,在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从事民族贸易的“藏商”队伍,亦称“歇家”,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店铺和洋行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吸引南来北往的商客。
为了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6800多万元,开展对明清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把丹噶尔古城建设成集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并辅以石刻文化走廊、北极山公园、赞卜林卡藏文化博物馆、华石山、日月山等,形成横贯东南西北的旅游一条线,使其成为环湖旅游圈和西宁旅游圈上重要的文化旅游驿站。
这项重现昔日“茶马互市”风貌的修复工程,以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修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和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民俗演义厅以及西城门、三处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尔署衙、洋行等。沿街设置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磨、皮影戏、钉马掌、巡捕、驼队、马车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修复工程预计在今年7月份将全部完工。
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完工,往昔“小北京”的繁荣景象也日显雏形。漫步在丹噶尔古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排灯艺术,无不气势恢弘,异彩纷呈。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驼铃声声、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
古老的丹噶尔是辉煌的,今天的丹噶尔依然充满无穷的魅力。
观赏排灯异彩
每年元宵节前后,湟源丹噶尔古城的夜晚流光异彩,人头攒动。人们慕名而来,尽情欣赏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的湟源排灯,沉醉在这古城古灯交相辉映的独特文化魅力中。
丹噶尔的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有机地融入当地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古时的排灯有长方形、马鞍形、梅花形、天桥形、扇子形、影壁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是长2尺、宽1.5尺方格的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丈余,雕刻精细考究。图案内容有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先是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这一工序由鲁班式的能工巧匠承担,因为它是排灯的骨架。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反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画面。最后就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湟源排灯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从丹噶尔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延伸到“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商行接二连三,是古城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集中区。当排灯挂起后,灯火辉煌,璀璨耀目,加之各路社火纷踏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热闹非凡。
而今,经过开发的湟源排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使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丹噶尔古城建成后,街道的照明设施和店铺招牌将用排灯代替,在古城入口处还要修建约千米长的排灯长廊,丹噶尔将成为环青海湖旅游线上的一座“不夜城”和文化明珠。
登临日月名山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穿越千年时光,仍然流传于人们的口中:大唐贞观年间,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奉命嫁吐蕃王松赞干布,送亲队伍一路走到青海境内的日月山,文成公主拿出唐王赠她的日月宝镜,从宝镜中看见了家乡长安,顿生恋乡之情,但她又想到自己肩负的和平使命,便抛却思乡之情,将宝镜摔碎在地,毅然前行,到达拉萨,完成了联姻之命,唐蕃间终于结成秦晋之好,百姓得以安享和平。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湟源县城南40公里处,海拔3550米,属于祁连山脉的一个分支,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90公里,是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线,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
登上峰顶远眺,山的东麓是富饶美丽的湟水河流域,林木苍翠,掩映着村庄田舍,阡陌纵横,麦浪翻滚,而西北方则是蜿蜒崎岖的倒淌河缓缓西流,山峦绵亘,白云悠悠,草原无际,牛羊成群。
日月山藏语叫“尼玛达哇”,意为太阳和月亮。《山海经》中也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因为这里是日月出没的地方,所以称“日月山”。由于日月山上的土层为第三纪的红色土,所以古代又称“赤岭”。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唐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在日月山(赤岭)树立汉藏友好碑,藏汉民族和睦相处,互市贸易,日月山成为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后文成公主经日月山前往唐蕃和亲,成就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而日月山自此以后更成为各朝各代中原地区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现今,在日月山修建了日月双亭。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和壁画,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月亭内有珍贵的唐代“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藏区传播中原文化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日月山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踪影。近年,人们又在日月山上用汉白玉雕塑了文成公主像,她那手握宝镜,凝视远方的神态,使人感受到汉藏友谊的生生不息。
来吧,走进神奇的青海,走进美妙的湟源峡,走进这条悠悠的文化长廊,探秘王母故里、寻访唐蕃古道、领略海藏咽喉、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登临日月名山……
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无不原始美丽、深沉博大,她与独特、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共同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天路风景线,
展示着千年文明的独特人文内涵和无穷精神魅力,让你一定会迷恋沉醉,激起绵长的回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