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京剧《吝啬鬼》: 让西方戏剧人物“立”在京剧舞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05:02

发布于:北京市

原标题:我与传统共焕新 |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 让西方戏剧人物“立”在京剧舞台

近期,我们对“传统焕新计划”中的部分演出剧目进行了幕后探访,并以“我与传统共焕新”为主题邀请主创一起聊一聊剧目之外的精彩故事。

最后一期访谈我们邀请到的是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丑角名家、《吝啬鬼》主演、剧中贡老爷的扮演者梅庆羊。这部剧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焕新表达都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

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丑角名家、《吝啬鬼》主演、剧中贡老爷的扮演者梅庆羊

12月22日-23日,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吝啬鬼》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连演两场,跌宕紧凑的剧情、诙谐幽默的风格、扎实的功底、精湛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叫好声不绝。

这两场演出是送给京城戏迷朋友的冬至“文化大餐”,也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传统焕新计划”展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情冷暖薄如纸,唯有和你情谊厚。你一走,撇下我,这孤孤单单凄凄惨惨一老头。越思越想越绝望,越思越想生无求。金呐,我与你生同穴来死同丘……”随着主人公贡老爷的忏悔独白结束,贡老爷悭吝刻薄、嗜钱如命的一生也就此终了。尽管戏中贡老爷没能得偿所愿与他心爱的“金子”共度余生,但跳出剧情看,西方四大吝啬鬼之一“阿巴贡”成功实现了中式转化,鲜活地“立”在了京剧艺术的舞台上。

《吝啬鬼》剧照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根据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同名喜剧改编,通过对贡老爷从拥有金钱幸福到最终一无所有的故事,反讽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引发观众对于处理金钱、亲情、婚姻等关系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除了运用惯常的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还让丑角当主角,塑造了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一般丑行表演多作为陪衬,在《吝啬鬼》中,“贡老爷”拥有大量唱腔和核心唱段,同时在唱腔设计上运用了挑滑音,唱念穿插,并结合曲艺的说唱艺术,全面展现丑行表演特色。

《吝啬鬼》剧照

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丑角名家、扮演“贡老爷”的梅庆羊也在不断琢磨如何演好这个西方的吝啬鬼。“用中国的艺术概念演绎西方戏剧经典,不是容易的事。我也一直在创排中寻找新的突破。”他介绍,“我在台词中加入了英语、法语单词和一些流行语,希望这种改编能吸引更多普通观众。”在他看来,演员对情节、台词、身段进行及时调整,是成功实现人物形象本土化的保障。“不管怎么去演绎,怎么去创新,最终还得是京剧。”梅庆羊强调。

《吝啬鬼》剧照

与此同时,该剧汇集了文丑、武丑、花旦、花衫、小生等各行当优秀演员,从人物形象、剧本结构等多维度进行了本土化与京剧化处理。在丑行挑梁的新创剧目稀缺的现状下,《吝啬鬼》的这一尝试可谓大胆心细,获得业界和观众的认可。

谈到对传统的“焕新”表达,梅庆羊表示:“其根本就是要遵循‘移步不换形’,也就是要用中国话讲好外国故事,用北京话讲好咱们传统文化。”

在创排之初,该剧导演王绍军即提出创作要求,即西方经典剧作的中国化,人物形象的本土化,主题立意的时代化,艺术形式的戏曲化,艺术风格的喜剧化,创作形式的多元化,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的写意化。他认为,该剧对贡老爷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也能以海外观众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呈现方式和渠道为突破口,有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吝啬鬼》剧照

我们看到,这部戏除了题材上中西文化的交融,比如遵照京剧一人一事贯穿到底的叙事方式,对原著繁复的剧情和众多的人物线索进行提炼;从艺术表演上看,也是融合了各类艺术形式。融合借鉴西方假面戏剧和中国传统大头娃娃的开场舞、展现主人公精打细算的“算盘舞”,令人耳目一新;“海陆大餐”改为“豆腐宴”的“做饭舞”,则借鉴了韩国音乐剧《乱打》的艺术形式,用戏曲打击乐演奏出摇滚乐的节奏……各种舞蹈动作编排与生动有趣的情节、幽默诙谐的演出风格相呼应,为演出增色不少。

《吝啬鬼》剧照

令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贡老爷”和金钱人的一段华尔兹。剧中,“贡老爷”视为生命的金钱拟人化,两人双拥起舞,“贡老爷”对金钱人的爱溢于言表,令人忍俊不禁。梅庆羊坦言,自己并不会跳舞,开始心里也比较抵触。“但经过自己的认真考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努力练习。从演出效果看,我对这段表演还算满意。”他表示,在1小时36分钟里“顺畅”地演完全剧,让观众顺顺利利、轻轻松松、痛痛快快把戏看完,就是最终的追求。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他的目标实现了。

《吝啬鬼》剧照

此外,“马小姐”和“贡小姐”的服装,在京剧褶子和袄裙的大体款式基础上,领子设计采用了西方露肩礼服元素;全剧以京剧传统曲调《渔歌》贯穿始终,结合圆舞曲、女声小合唱及器乐曲等多种形式,使唱腔、配乐既遵循京剧声腔规律,又别具特色;舞美设计也采用了圆形梳妆镜、古代窗棱、貔貅、云纹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元素。

对于定位于喜剧的《吝啬鬼》来说,观众贯穿全程的起伏笑声,应该是对演出最直接的肯定。简明了的剧情、新颖诙谐的表演、传统又不失现代的亲切感,打破了普通人对京剧“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拉拢了不少普通观众尤其年轻观众。

《吝啬鬼》剧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剧场灵活简约的选题、创作、演绎模式,可以让京剧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相融相通,从而扩大京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北京京剧院首开小剧场京剧创作之先河,先后创作推出《马前泼水》《浮生六记》等十余部备受关注和喜爱的小剧场剧目。此次演出期间,不少常看小剧场京剧演出的观众就从这部戏中,看到了浓浓的“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风格烙印。不少观众在网络社交媒体发表评论,表示从编排到整体氛围感、音乐、服装、舞美、台词等方面,在《吝啬鬼》中看到了《马前泼水》和《浮生六记》的影子。

《吝啬鬼》剧照

主创团队希望《吝啬鬼》能像《马前泼水》一样,经得住时间和舞台的考验。“感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传统焕新计划’为传统剧目传承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梅庆羊说,“希望以后通过更多这样的平台,丰富传统剧目,丰富戏曲演员的艺术人生。我们要珍惜机会,把这个平台利用好。”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展现了北京京剧院重视艺术规律、追求行当发展均衡齐整的责任与使命担当,对于京剧艺术的多样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2023年3月首演结束后,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如是说。据悉,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该剧有望登陆法国舞台。

文 | 中国文化报 韩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