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乐都社火-—-威风雄壮的《太平鼓》
2019-01-21 18:08
威风雄壮的《太平鼓》
《太平鼓》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太平鼓》历史比较悠久。据明代人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时北京已流传这种舞蹈形式,书中记载了灯节期间儿童表演《太平鼓》的盛况。清代文人留有描述《太平鼓》的诗句:“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新中国建立后,《太平鼓》便流行于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微、陕西、宁夏等许多地方了。
《太平鼓》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有柄的单面鼓,形似蒲扇,用铁为框,蒙以皮,柄下缀小铁环数枚。有的在鼓面上画有花草、人物等彩绘,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击,鼓和小铁环发出清脆的响声。一般打鼓的方法是正面打鼓、反面打、打鼓边、手磕鼓、磕手柄、上下颠铁环和耍鼓等。这种《太平鼓》也称《单鼓》、《羊皮鼓》。这种《太平鼓》多由女子表演。
另一种《太平鼓》舞蹈所用之鼓长约80厘米,直径约40厘米,木质鼓筒漆成大红色。两端鼓环上系长长的红绸带,斜挂在表演者的右肩上,鼓身坠在左膝以下,因此亦称“坠地太平鼓”。两根鼓槌用大麻拧成,扎制成圆头,外面包有红布。这种鼓槌弹性较大,敲打时发出惊雷般的隆隆之声,气势宏伟,惊天动地。因此也将这种《太平鼓》称为《惊鼓》。这种《太平鼓》多由男子表演。乐都社火中的《太平鼓》即属于这种形式。
1998年以后,乐都社火中有了后一种《太平鼓》。1998年春节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日两天,在乐都县城举行全县社火汇演时,乐都县水泥厂职工首次演出了由60名男演员组成的《太平鼓》。表演者头戴黄色武士帽,身着黄色武侠装,脚穿白球鞋。表演以“一步轮打”为基本动作,另有“鹞子翻身”、“柳树盘根”、“双龙抱柱”、“八卦窜顶”、“凤凰三点头”、“牡丹开花”、“冲天拳”等套路打法。在“坐场”表演时,除展示各种套路打法外,更以“一字长蛇”、“双过街”、“串花子”、“轱辘圈”、“双套圈”、“二龙吐珠”、“缠油花”、“牡丹开花”等队形变换表现其独特的风韵。舞姿威风雄壮,舞风粗犷豪迈,且击且舞,充分展现出男子群舞的力量和气势,给人以极大的振奋。因此乐都县城的社火汇演中首次出现这个节目时,广大观众兴奋不已,赞不绝口。其后,《太平鼓》年年演出,且一直是最受群众欢迎的社火节目之一。
这个舞蹈的寓意为对太平盛世的祈祝,《太平鼓》也因此而得名。
作者简介
茹孝宏,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海东市文联委员,海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海东市乐都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环渤海作家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西宁晚报》《青海湖》《青海作家》《雪莲》《青海文化》《文坛瞭望》《群文天地》《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东方散文》《中国散文家》《中国土族》《天涯诗刊》《文学教育》《新作家》《方岩》《萨尔图》《同心》《金银滩》《金世界》《高大陆》《河湟》《河州》等报刊发表文艺类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和文化专著《乐都社火集锦》《乐都文化艺术述略》。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发表于《青海师专学报》的文学语言教研论文《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曾获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青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省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海东市首届文艺创作奖、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艺人才)称号等荣誉。
▋来源:作者茹孝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