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选登】端午时节,又忆庆阳香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0 21:35

中学时期读汪曾祺老先生《端午的鸭蛋》,不禁惊叹于江南繁多的端午习俗,尤其是老先生对鸭蛋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想起鸭蛋,便垂涎欲滴。彼时的那种感觉仍记忆犹新。全国的端午习俗大同小异,偶尔加上几种特色,便会为之而自豪,也增添思念之情,我们甘肃的庆阳香包就是如此。

庆阳香包的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她盛于明清,变革于近代,庆阳人亲切地称她为“绌绌”。“绌绌”的制作工艺要求精细,所以庆阳的女孩“七岁八岁学针线”。从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完整的一套流程下来,凝结着庆阳阿婆与阿妹的心血与思念。庆阳人家家户户都备着香包,尤其对身处外地的人而言,必佩戴香包,一为祈福,二为思念亲人。

在庆阳,每一个人对每一个香包都有不同的情感,而每一个香包身后,也都有一个传说或故事。流传于庆阳最有名的香包故事当是“五毒青蛙”和“百家衣”了。庆阳香包图样丰富多彩,比如以老虎为主的动物代表,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代表……,加之香包历史悠久,故而在香包的历史里诞生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这些图样或寄予福气,或是暗示,寓意各异,若你来庆阳,摆一长凳,听老人们细细谈来,必会再一次被香包里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每逢端午节,除了插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之外,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一年一度的“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了。在有关香包的文化节里,此番盛况可谓空前绝后。在香包节上,我最中意的便是互送香包的环节。香包作为情感的媒介,人们会借其为老人祈福,借其来谈婚论嫁。你一言,我一句,与陌生人拉拉家常,谈笑风生。香包把距离缩短,把情感拉长了,在这一天,你会看到陕甘宁地区的人络绎不绝地去往庆阳,参加这一盛节。自此,香包在文化交流上的功劳也不言而喻了。

我对香包的记忆从童年开始,到现在也不减半分。儿时喜欢带老虎模样的香包,穿老虎的布鞋,会因端午节头戴柳条腰佩香包而欣喜若狂。长大后,犹在诵读屈夫子的《离骚》后,了解了各式各样的香料:“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越发喜欢极具文人气质的香包了,那时总在想:再缺一柄剑就可以做屈夫子的学生了吧!时至今日,我身上佩戴的香包长大了,我也在香包里开始想念妈妈了,好几年端午节都在外地,随身带着从小珍藏着的香包,感慨万千。香包里不仅有我童年的玩闹与长大的文人梦,更多的是妈妈的泪水与思念。

“庆阳香包”的品种与图样风格迥异多元,艺术特色鲜明,悠远的民俗文化也为庆阳赢得了“香包刺绣之乡”的荣誉,并且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属是在千年的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文化。

庆阳香包作为寻常百姓家的寻常事,香包的绣工技艺在祖先给予的手艺中也变得越来越精湛。在我们的感情里,早已为香包赋予生命。佩戴上她,仿佛会听见她在时刻感谢着庆阳,就像庆阳人也时刻在感谢香包对庆阳的添姿添彩一样,人物一体。每逢端午节,总是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想起香包。唯愿香包在端午里长成思念与情感,让其安抚年轻人与老人。也愿其可以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再添魅力,带着庆阳誉满海内外。

作者:路因风

太倔强了,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偏偏要靠才华,

没错,说的就是你!

在这人间最美的季节,

相信你已经领略了,

甘肃山川之俊美、

河水之绮丽、林木之神秀。

你是不是想拾起笔,

来分享你的所见所感,

是的话就来这里吧!

↑↑↑

点击了解征稿详情

(投稿邮箱:weiyougansu@126.com)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