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淮阳太昊伏羲陵二月会起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篇》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人把神话传说中的由群婚到对偶婚的第一夫妻——伏羲氏、女娲氏奉为神媒。伏羲、女娲兄妹相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暴风雨来临,捏的泥人不及用手收,扫帚扫得缺胳膊少腿,出现了残废人,这可能是近亲相婚的弊端。聪慧盖世的氏族联盟首领伏羲,从此,开始以会的形式组织各部落男女相会成婚。会的标志以石为记,(相似于显仁殿东北角的子孙窑),通过摸子孙窑,取得男女双方同意,然后以草遮面进行交配。别的见双方已有情人,不再相求。这基本和《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的记载相符。如今庙会上卖的泥泥垢中有一种“草帽老虎”,便是当时以草遮面的象征。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娶嫁之礼。规定结婚前必须经媒人说合,男人送给女子两张兽皮作为聘礼,然后才能结婚,改变了群婚乱配状态,开始有了家庭。这种制度推行后,原始乱配之风很大。孔子由卫至陈,陈侯起陵阳之台迎孔子。孔子在陈的游说,进一步转变了原始的群婚习俗,使二月会变成朝祖进香的性质,摸子孙窑也成了人们祈祷生儿育女的愿望。淮阳的二月陵会,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求神拜祖之风越来越大,香火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相反,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等的二月会,相继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