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罗汉戏柳翠》是流传于青海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作为社火中的一个表演节目,《大头罗汉戏柳翠》讲的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柳枝“偶染微尘”被罚往尘世,沦落为杭州妓女柳翠,后被大头罗汉度化的故事。李鹏启是城北区朝阳街道办事处祁家城村的村民,是《大头罗汉戏柳翠》舞蹈中罗汉这个角色的省级传承人,他说他接触这个舞蹈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1、明初传入,清代盛行
祁家城村里的老人们说,祁家城村村民的祖先是明朝初年从南京移民来的,有人因此推断《大头罗汉戏柳翠》就是那时随着移民带到青海的。据城北区文化馆王庆老师介绍,在清朝时,《大头罗汉戏柳翠》的演出达到了鼎盛。
李鹏启说,祁家城村演《大头罗汉戏柳翠》的人,一入冬季农闲期就开始排练,这样的排练至少要持续半个月。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大头罗汉戏柳翠》随着社火隆重上演。在李鹏启的记忆里,村里的张秉林演的罗汉这个角色是最传神的。
李鹏启11岁那年便开始向张秉林“偷师”学艺。刚开始时,每逢张秉林演出,李鹏启总是在一旁仔细地看,他一边看,一边还在心里揣摩,可以说,“大头罗汉”这个角色从此在李鹏启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烙印。从此每逢农闲村里组织演练社火时,李鹏启都借机套上张秉林卸下来的罗汉面具,温习一下自己“偷师”学来的招式。直到有一年村里的社火又开始演练了,李鹏启依然瞅准机会戴上罗汉面具专心比画,这一幕被社火头看到了,他惊叹道,“没见你跟谁学过,你怎么舞得这么好?!”于是李鹏启渐渐接替了年事已高的张秉林,成为祁家城村的拿手好戏《大头罗汉戏柳翠》中的罗汉名角。
令李鹏启至今仍感自豪的是,1986年,祁家城村的社火队在城北区的会演中,他因为演大头罗汉获得了优秀演员奖;也因为这项才艺,性格内向的他结交了一些好朋友,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2、就地取材做面具
李鹏启说,那时的面具都是村里的匠人自己制作。他曾看过村里的画匠做面具,画匠亲自去村东头的庄庄山取石膏土,然后用刻刀一点点地雕出一个笑着的弥勒佛的脸模子,再在这个模子上用胶水糊上一层布、四五层牛皮纸,等干透了,敲碎石膏模子,在纸壳子上描出五官、涂上颜色即可。这个大头面具直径有40厘米,高约50厘米,壳内安装一根小棍子,表演者需要口咬这根小棍儿,以便将这个大头面具固定在自己头上。
当李鹏启表演这个舞蹈时,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个舞蹈的难度:口咬大头面具内的小棍子就让他吃不消,咬得牙齿很累,容易损坏牙齿,但是不咬就无法固定住面具;大头面具套在头上不透气,表演一会儿,汗水就像小瀑布一样从头上往下淌,蜇得眼睛疼,视线也被汗水模糊了,但因为兴趣使然,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3、娱神悦己的诙谐剧
李鹏启说,《大头罗汉戏柳翠》每年正月初八先到庙里演,有取悦神灵,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正月初九才在本村演,然后到附近村子巡回表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七。
祁家城村的这个舞蹈只有大头罗汉、柳翠两个人物,均由男人扮演,后来由于面具笨重,柳翠就脱掉面具,只以假发、头花、浓妆代替。李鹏启说,《大头罗汉戏柳翠》与傩舞相似的地方有许多,戴着面具表演便是其中之一。表演者戴面具表演,除了能增强喜庆气氛,还能明确角色身份,观众一看这个面具就知道角色的身份。面具上的人物表情画得挺夸张,充满了喜剧感,往往还没开始表演,观众就先笑了。那个年代,村里的人们一边看,一边兴致勃勃地评说着舞蹈的情节进展,表演者一个动作不到位,都难逃他们的眼睛。《大头罗汉戏柳翠》给乡亲们带来了莫大的快慰。
罗汉的服装是僧袍,靸鞋;柳翠穿的是艳丽的花裙子;罗汉舞蹈动作显得憨厚沉稳,柳翠的舞蹈动作活泼夸张,二者反差极大,令人忍俊不禁。
李鹏启说,戴着大头面具的“罗汉”在锣、鼓、钹的伴奏下首先出场,用舞蹈动作再现僧人洒扫、焚香、叩等身长头等活动。“大头罗汉”夸张、滑稽的造型,幽默诙谐的动作,引来观众阵阵喝彩。随后便是柳翠戏弄罗汉,罗汉尴尬应对的场景,最后罗汉以手中的拂尘三拂柳翠,柳翠三拜以示皈依佛祖。短短十几分钟的表演,调动了舞蹈、节奏、造型、服饰、道具等多种手段,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4、表演源于宋朝?
民俗专家朱世奎先生幼年时曾在西宁街头看过《大头罗汉戏柳翠》舞蹈。他说,根据舞蹈表演的内容,可以追溯到南宋百戏《耍和尚》。
在明嘉靖年间杭州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我们也能找到《大头罗汉戏柳翠》的蛛丝马迹。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南山分脉城内胜迹》中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修行多年的玉通和尚,误中临安府尹柳宣教设下的“美人计”,他抵挡不住美色而破了戒体。坐化后,玉通投胎为柳宣教的女儿,沦落为妓,但好佛法,喜施与,造柳翠桥、凿柳翠井,后被度成佛。朱世奎先生认为既然田汝成写的是志书,那么可以判断历史上柳翠的确是有原型的。
在明末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也有关于和尚度柳翠的记载。
而在元朝人李寿卿的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中,却将柳翠想象成了观音菩萨净瓶中的柳枝“偶染微尘”被罚往尘世,沦落为杭州妓女柳翠,后被月明罗汉度化皈依佛祖的故事。据此,朱世奎先生认定祁家城村的舞蹈即取材于此,舞蹈中的“大头罗汉”就是李寿卿杂剧中的月明。
5、舞蹈融三教
《大头罗汉戏柳翠》的表演中,有一个细节很特别,那就是舞蹈中的人物“大头罗汉”手中的道具是拂尘。“罗汉”是佛教中的形象,“拂尘”却是道教的标志性符号。“大头罗汉”手持拂尘究竟是有据可依,还是不经意的举动?
朱世奎先生说,佛教在进入中国后,融合了不少道教和儒教元素,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朱世奎先生认为,祁家城村《大头罗汉戏柳翠》中“大头罗汉”手中的道教标志物——拂尘,就是源于当时青海社会的这种特定语境,是舞蹈语义与社会语境多元性与综合性的体现。
朱世奎先生还说,《大头罗汉戏柳翠》除了娱神,还是百姓自娱的节目。在表演中,平时的种种束缚,通过舞蹈得到释放。在《大头罗汉戏柳翠》的表演中,罗汉的憨态可掬,动作的诙谐有趣,其实更近似于一种逗人开心的游戏。罗汉和柳翠之间的戏耍逗趣,让传统意义上的礼教规约在欢乐诙谐的气氛中灰飞烟灭,更增强了娱乐性,给终年忙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各种秩序、承受种种压力的人们带来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带来了心理补偿,因此在旧时《大头罗汉戏柳翠》很受欢迎。(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