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小戏,即曲子戏,它跟敦煌曲子戏和武威半台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实际就是这两者在本地的流传,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针对于“大戏”秦腔而言,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演唱戏剧,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
永昌小戏亦称“小曲戏”、“大调”、“大曲子”。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在中国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武威半台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清末至民国是永昌小戏最为盛行的时期,有很多自发组织的小戏班,并涌现出了许多较有影响的小戏演员。改革开放后永昌小戏又一度兴盛起来,城市街道、小区,居委会,文化广场等人员聚居区都有演唱活动。目前,永昌农村各地演唱永昌小戏的自乐班子几乎村村都有,城市乡村不下四五十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
永昌小戏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反映各个社会时代的风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演的传统及现代剧目共有70多个,主要有《小放牛》、《钉缸》《打懒婆》、《两亲家打架》等作品。
永昌小戏诞生于农村,其观众亦多以农民为主,后来逐渐走向城市,其观众面也扩展,社会影响逐渐扩大。永昌小戏因其从业者多为半职业性质,自发性较强,随着专业戏班的勃兴,逐渐走向了衰落。永昌小戏是一份颇有份量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娱乐、教化和演示的作用。长期以来,它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断加工包装,已演变成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地方特征明显,规模较大,而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
原标题:《【文化永昌】永昌非遗|永昌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