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罗镇: 遍通致富路 两岸稻花香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02 12:32

原创 周迎春 大秦交通 收录于话题#循红色足迹 看交通新貌10个

直罗镇地处子午岭山脉腹地,是陕西富县通往甘肃合水交通干道上一个较大的集镇。古有“直路”秦直道,今有高速青兰线;旧有驿路贯东西,现有国道穿全境。这就是古今直罗镇拥有的便利交通。

取“直路”谐音得名的直罗镇,位于富县西部、葫芦河与南川小河交汇处。明清时期,富县西路驿道上设有直罗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骡马大路基础上驿路改建成了公路,后来成为309国道的一部分。同时,在原古道基础上还修建了黄陵经隆坊、张村驿至直罗镇的公路,修建了直罗镇至槐树庄至黄陵上畛子、旬邑马栏镇的公路。2010年11月建成通车、设有直罗出入口的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更为直罗镇新添了一条现代化公路大通道。

“现在的交通方便得很,村里没车的人少,几乎家家都有车,一上高速哪都能去。”直罗镇宽坪村党家湾村民蓝志发说。“路好了,出门脚不沾泥,下地干活骑着车就去了,农用机械也能直接开到地头。耕地、插秧、收割、拉运粮食,基本上都机械化了,因为现在到处都通了路,人轻松了,效率也高了。”说起交通的变化,同村村民张玉宝也有一样的体会,他家养了30多头牛,他说,“饲料牧草可以直接运到家门口,要是卖牛的话,可以直接开车到牛圈来拉。”据了解,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直罗镇所有村组均已实现公路连通。

公路的发展使直罗镇有了便捷的交通,而河流的赋予则让直罗镇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在直罗镇,青兰高速和309国道沿葫芦河并驾齐驱,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横贯全境。葫芦河发源于甘肃省华池县,别名华池水。水流清澈见底呈黑色,又名黑水。“水黑曰卢,故名卢河。”后以卢河演变为今天的葫芦河。一千多年前,直罗镇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开始种植水稻。因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产出的大米圆润饱满,蒸饭爽弹可口,熬粥油香浓稠,曾是进献朝廷的贡品,在隋唐时期就有“直罗贡米”一说。

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两岸的稻田绿浪阵阵,夏日里的葫芦河川道,一片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一幅江南美景。近年来,直罗镇把水稻作为主导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稻田恢复项目,以每年2000亩的进度对损毁稻田进行全面修复。截至目前,全镇稻田种植面积达到近1万亩,走出了一条绿色、健康、能致富的发展新路子,形成了政府主导、村委协调、稻农为主、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公路通村连户,交通方便了,来旅游的人也就多了,从高速路收费站一出来就到我们村了。这里的稻米好吃,拿到网上去卖挺抢手的,发货也不存在问题,因为现在物流很方便,发个快递很便捷。这些都会让我们增加一些收入。”胡家坡村一村民说。作为直罗镇水稻种植的示范点之一,胡家坡村已形成了稻鱼、稻蟹互养的绿色循环种植模式,走上了“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发展路子。仅2019年,就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0万元。2020年12月,直罗镇和胡家坡村分别入选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2020年,胡家坡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800元,可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还高达19.2%。如何脱贫?如何致富?经过调研后决定,通过恢复水稻种植来带动脱贫增收。2016年,村里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耙田、育秧、插秧、收割等服务,至今已陆续恢复水稻田2000多亩。2018年底,胡家坡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稻米总产量达到675吨,产值470多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

直罗镇的红色记忆

直罗镇战役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一举切断了那条一直都甩不掉的“尾巴”,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而时隔一月的直罗镇大捷,则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直罗镇镇名源于一条路,直罗镇闻名源于一场战役。那条路,就是秦直道;那场战役,就是直罗镇战役。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重要军事工程秦直道,以直著称,以早闻名。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在秦直道所经地、今富县直罗镇设直路县,因秦直道乃“直路”故名,汉光武帝元年废。隋大业三年重建直罗城,以“路”“罗”谐音得名。唐武德三年设直罗县,元中统四年废。后称镇、村或者城,古代县城遗址就在今直罗镇寨子山脚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时间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并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蒋介石极为恐慌,急忙调整“围剿”部署。调东北军57军4个师,由甘肃庆阳、合水沿葫芦河向陕北富县侵犯,想构成葫芦河东西封锁线;调东北军67军1个师沿洛川、富县大道北上,援解甘泉、延安之危,打通洛川、富县与延安之间的联系,构成洛河南北封锁线。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将红军围歼在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决定在直罗镇一带给敌人迎头痛击。1935年11月9日,在甘泉县象鼻子湾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在本月内彻底粉碎敌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并部署了“直罗镇战役”。11日,中央红军到达北道德、东村一带,正式将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直辖第一、第十五两个军团。彭德怀、徐海东等率红军团以上干部随即亲赴直罗镇勘察地形、测绘作战地图。中央红军即一军团在渭家河、姜家川集结,15军团在张村驿集结。

1935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直罗镇以东的张村驿主持召开军委会议,对直罗镇战役进行详细的动员和部署,决心打一场“歼灭战”。20日上午,敌57军109师作为先头部队,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到达直罗镇,进入红军设置的“口袋阵”。21日拂晓总攻开始,南北两路红军将敌109师夹在两山之间的川道里,敌死伤不少,降者无数,溃不成军,多路援军也遭到红军猛烈的阻击、截击。24日凌晨,敌109师被全部歼灭,师长牛元峰被击毙。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个师和1个团,击毙击伤敌1000余人,俘敌530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3500余支,子弹22万余发,迫击炮8门,无线电台2部,战马300匹。

直罗镇战役是毛泽东亲自部署、指挥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对直罗镇战役胜利的经验和意义做了详细的总结,他说“如果没有直罗镇胜利,则我们向南发展就被限制了,已有的苏区也不能得到完全的巩固。”后来又说,“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打仗的时候,毛主席就在我们这里指挥,住在沟内的窑洞里,你看这石碑上有介绍。”直罗镇宽坪村党家湾村民蓝志发,指着村头一块标有“党家湾毛泽东旧居”的省级文物保护碑对记者说。文保碑旁还有两个石碑,一个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碑,另一个是文字介绍。党家湾毛泽东旧居位于党家湾北约3公里的宽坪沟内,共有5孔窑洞,坐西面东,自南向北排列,4号窑洞较其他窑洞略高,2号和3号窑洞略大,1、2号窑洞过洞内有暗室。直罗镇战役期间,毛泽东从甘泉路过此地,在此居住了两天两夜,指挥了直罗镇战役。

为缅怀和纪念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1954年在直罗镇柏山寺下修建了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安葬有中共中央委员、红四团政委黄甦,红二团团长李英华,聂荣臻的通讯员孙起峰,少共营的12名小烈士,在其他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富县籍有名烈士325名,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630名。1985年对陵园进行了扩建。1987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建,修建烈士纪念碑一座。2012年至2013年再次进行改扩建,新修了接待室和直罗镇战役纪念馆,展陈了在直罗镇战役中的革命事迹、文物、陈列展板和音像史料。2016年在园内立长征精神纪念碑一座。现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

原标题:《循红色足迹 看交通新貌|直罗镇: 遍通致富路 两岸稻花香》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