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习俗:作为南方民间社火的代表,江西丰城社火起源就很特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4 14:54

新年习俗:作为南方民间社火的代表,江西丰城社火起源就很特别!

2023-01-29 11:27 来源: 把昨日还给我

原标题:新年习俗:作为南方民间社火的代表,江西丰城社火起源就很特别!

江西省丰城市位于我国南方赣江流域的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城市。有着1800年的建县历史,相传为干将莫邪宝剑的发掘地,故又名“剑邑”,历史上乃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故地。

丰城市的主体民族为汉族,主要是江右民系,亦称为江右人、赣民系,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丰城社火是丰城当地一种民间自发的乡约庆典民俗活动,也是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已申报并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社火,在北方亦称“射虎”,“是主要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民间的一种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这是西北地区人民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一种民间信仰的遗脉”。

久而久之,人们以为南方无社火,作为南方社火的代表,江西丰城社火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

丰城社火主要流传于丰城赣江以西的隍城、梅林、上塘、董家、泉港、曲江等乡镇。丰城社火始于唐代。以古时礼制春、秋社日为祭礼日,“立春后五戌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

展开全文

不同于“鹅湖山下稻梁肥”一诗的写照,社火日多在八九十月间。此间农事清闲,村村轮换过社火,喝社火酒,并举办各种传统大型灯彩、戏剧等群众文化活动,处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当然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同的村庄拥有不同的社火日。

关于丰城社火的起源,有一种民间传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瘟疫盛行。丰城赣江以西大部分乡镇惨遭瘟疫厄运,不少人病倒甚至死亡。一年的农历七月下旬,一位才识博精的得道高僧游走于这些地区进行佛教点化,为消灾保命,一些地方村庄开始按照高僧指示塑神建庙,说来也怪,从此病者日渐好转,疫情渐息。

于是,大小村庄纷纷效仿,为祈求全村人畜平安,人们在庙宇落成之时都要举行隆重仪式,抬菩萨、扛彩旗、鸣铳放炮。因为大多数村庄庙宇建成都是在“双抢”农忙结束后的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初、十月底。因而,社火节日一般集中在这些时段的日期里。

也有另外一种官方的说法,认为丰城社火起源于唐开元年间,那时天下饥荒,饥民遍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导致丰城河西瘟疫流传。为消除灾难,传说姜子牙封吕岳为瘟部正神天符菩萨下凡降妖除魔,拯救众生。民众为感神灵,在许多地方都建起了天符庙、天符庵,并按照各村习俗,择定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之间秋收农闲季节为俗称传统纪念节日。

无论哪种说法,丰城社火的起源是因为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需要而产生的,并形成了灿烂的社火文化。塑神建庙的天符庙、天符庵在当地是丰城社火的重要纪念场所,丰城社火或者婚丧嫁娶等很多仪式和祭祀都要在天符庙、天符庵里完成。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关于天符庙等场所也有一段传奇的来历。时清乾隆年间为丰城社火的鼎盛时期,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借宿圳头天符庙,为天符庙写了一篇祭文,并亲赐庙门横匾“作善降祥”,门联曰:“天道遍施化育群黎永立千古圣绩,符法普济庇荫众生绵延万代香烟。”

丰城社火承载着乡村大众的淳朴记忆和精神信仰。据当地一名环卫工人回忆:“旧时的丰城社火,人们都要抬上一尊菩萨在村镇出游。在社火节庆期间,河西六镇家家酒菜飘香,户户亲朋满座,村头巷尾、大街小巷到处人山人海,耍杂技的、赌博的、占卜算卦的、卖唱的、挑杂货担的满眼都是。游神队伍浩浩荡荡来时,人人自觉让道肃立一旁,自觉瞻仰菩萨塑像,有时拥挤着的人们会全部跪下叩头。

游神队伍一般由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队伍前面以数十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鼓乐队随队伍后吹打不息。”当然有些地方则顺应时代适当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也颇具特色,比如,请戏班演戏、放电影以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丰城社火丰富着乡村大众的经济生活。精明的丰城隍城人就充分利用过“社火”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物资交流,从农历十月二十六开始,街头摊位被四面八方的商贾登陆,商品琳琅满目,街道车水马龙,店铺酒肆也是欢声笑语、酒香弥漫,形成一道道繁荣的亮丽风景线。

例如,在历史已久的白富马会上,马场成群的牛马和满地摊放的珍馐引来各地客商云集,赶集的农民也大声吆喝,一派盛世繁华景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